冯艳成
2025年上半年,“双焦”期货价格整体延续去年10月份以来的下跌趋势,价格重心持续下移,直到6月份价格迎来止跌反弹。
从运行逻辑来看,上半年焦煤市场持续受到供给宽松压力,致使价格重心不断下移;焦炭价格受成本坍塌影响,跟随焦煤价格下跌。第1季度,国内煤矿生产效率总体较高,春节放假促使煤产量阶段性下滑,但因煤矿端利润空间尚可,春节后复产节奏较快,产量稳步回升。此外,进口端虽无明显增量,但进口量依然维持在偏高水平。高产量叠加高进口量,致使煤供给压力不断攀升,而下游需求恢复节奏相对缓慢,在供强需弱的格局下,市场偏空氛围浓厚,焦煤价格不断下跌,煤矿利润也随之被持续压缩。
焦炭产能一直处于相对过剩状态,议价能力弱,同时因成本塌陷,焦价持续调降。进入第2季度,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加剧了市场悲观情绪,促使商品价格进一步走低。在基本面上,煤供应过剩压力在库存端体现,尤其是煤矿端持续累库,部分区域一度出现煤矿顶库情况,强化煤价下跌预期。不过进口煤量开始逐步下滑,缓解了煤供应压力。第2季度后半段,部分地区因环保政策趋严叠加受“安全生产月”影响,煤矿有减产动作,且煤价已跌至相对低位,下游采购节奏有所加快,矿端库存出现向下拐点,带动“双焦”市场情绪回暖,价格止跌反弹。
煤矿仍有利润空间,
生产积极性尚可
今年前5个月,国内焦煤产量保持较快增速。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今年全国523家炼焦煤矿日均精煤产量为74.94万吨,按照64%的产能占比计算,折合累计产量约为2.17亿吨,同比增加972万吨左右,增幅为4.5%。
5月—6月份的煤矿减产依然无法改变煤炭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供应相对宽松的局势。从市场反馈情况来看,近期煤矿减产更多受环保、安全、地质、设备检修及顶库等因素的影响,减产周期较短,7月份已有部分煤矿恢复生产;煤矿由煤价下跌导致亏损而主动减产的产能占比仍较低。
从成本角度来看,据了解,各煤矿因地质开采条件、煤质禀赋、集团属性等因素各异,原煤成本差异较大,其中吨精煤完全成本超过1000元的产能占比约为24.5%,目前炼焦煤现货价格指数为940元/吨左右,因此可大致判断市场亏损产能在20%~30%,大部分产能仍处于盈利状态,这也是煤矿不愿意减产的主要原因。对于亏损的煤矿,由于固定成本高,煤矿减产将进一步抬高吨煤成本,不利稳定经营。因此,在初期亏损阶段,煤矿不会轻易减产。短期煤价止跌,下游采购节奏加快,预计煤矿复产意愿将增强。
从政策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煤炭行业仍以稳产稳供、保障能源安全为导向,并且此前强调2025年将有序实施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持续增强煤炭生产供应能力,强化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坚持“以量补价”思路,推动煤产量增加。而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市场对于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关注度增加。
对比来看,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防止恶性竞争;而2025年是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两次存在较大区别。未来即使推进落后产能退出,也将比之前的动作幅度小,并且目前较突出的是电动汽车和光伏行业,对于煤炭行业的影响暂时有限。
进口煤缩量,缓解供应压力
今年前5个月,炼焦煤进口量录得同比下降,缓解供应压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焦煤进口量为738.7万吨,环比大幅下降17%,同比骤降23%。1月—5月份,我国焦煤累计进口量为4371.4万吨,同比下降8%(-380.6万吨)。
从进口来源看,焦煤进口同比减量主要由蒙古国煤炭(下称蒙煤)贡献。蒙煤进口量下降不是受到通关效率的影响,而是由于国内煤价的普遍下跌,导致进口煤的性价比优势下降,国内采购积极性不足,口岸监管区库存较大制约了蒙煤通关量。
总体来看,部分进口煤失去性价比后致使国内对进口煤的采购意愿下降,预计全年焦煤进口量或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焦煤短期去库存,但仍处高位
焦煤价格处于相对低位,近期焦化厂、钢厂原料补库动作有所加快,厂内焦煤库存可用天数在低位回升,叠加前期煤矿的减产,煤矿端库存出现向下拐点,库存压力有所缓解,不过仍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数据显示,矿山端焦煤库存为409.2万吨,近两周累计下降89.6万吨,同比增加126.0万吨。后期若煤矿复产动作偏慢,则库存压力有望继续下降。
综合来看,煤矿因环保、安全等因素导致的减产不具备持续性,且矿端仍保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尚未观察到因利润恶化导致的系统性减产,预计后期煤矿生产仍将维持高位;进口缩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总供应压力;焦煤短期去库存,但库存仍处于相对高位。因此在煤供应未出现明显减量之前,偏弱的基本面仍将对煤价形成拖累。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10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