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安全环保

第五届钢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与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2021-12-16 14:33:00

  12月11日,第五届钢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与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倚天、山西大学副校长程芳琴、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冯国瑞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毛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河钢集团副总经理王新东,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廷钰,东北大学教授姜周华等专家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会议以“超低排放改造、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最新技术进展和热点问题,促进钢铁行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及和应用。

  

  图为会议现场

   

  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效,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距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差距,转型升级仍在路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取得新的突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在双目标的约束下,对钢铁行业减污降碳技术、方法和路径、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钢铁行业环保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图为毛新平院士在会上作特邀主旨报告

   

  毛新平院士做了《机遇与挑战——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钢铁工业》报告,他提出,低碳发展将倒逼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钢铁总量控制、工艺流程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和关键技术研发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侯立安院士做了《低碳、健康的工业厂房空气质量控制》的报告中,指出在碳中和背景下,研发钢铁、焦化厂房绿色节能、环保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及装备具有意义重大。王新东副总经理做了《碳中和愿景下河钢集团低碳绿色工作实践与建议》报告,他介绍,河钢集团自十三五以来取得的成绩,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累计投入230亿元实施500余项节能环保项目,他提出,钢铁行业未来的减碳技术应该在工艺技术创新、能源技术创新、材料技术创新三方面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朱廷钰研究员做了《钢铁行业烟气减污协同降碳技术展望》报告,他提出,钢铁行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工业行业首位,在双背景下减污协同降碳面临巨大挑战。十三五期间,以高炉炉料结构优化源头减排技术、烧结烟气选择性循环过程控制技术、契合工序特征的末端超低排放技术为代表,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研发高炉煤气精脱硫、烧结烟气CO氧化耦合SCR脱硝、球团烟气嵌入式脱硝等技术,实现-协同减排;关注高炉煤气循环耦合低成本捕集、CO2合成化学品、钢渣固碳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为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姜周华教授做了《全废钢连续加料式电弧炉高效冶炼技术与应用》报告,他介绍,废钢预热-连续加料技术将大力提升废钢电弧炉短流程炼钢的技术经济指标,促进电弧炉炼钢朝着“高效、低耗、绿色化”方向快速发展,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图为钢铁环保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

  

  图为钢铁环保科技创新青年奖颁奖典礼

   

  开幕式上,颁发了首届钢铁环保科技创新奖,北京科技大学毛新平院士和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新东荣获“钢铁环保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北京林业大学王强、昆明理工大学张秋林等10位青年学者获得“钢铁环保科技创新青年奖”,会议执行主席朱廷钰研究员和邢奕教授出席会议并进行授奖。

  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设置了钢铁焦化行业污染物减排及节能技术耦合技术、脱硫脱硝技术、高炉煤气净化技术、污染物脱附除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11个专题分会场,1个青年学者专场,来自全国院校、研究所和行业企业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学术专题聚焦钢铁、焦化环保科学技术的不同领域,以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我国钢铁环保科技创新和钢铁、焦化行业发展,助力钢铁、焦化企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钢铁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温晓霞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