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晓波
10月16日,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24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以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从电力转型、工业转型、市场机制、资金机制等不同角度探讨我国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并展望未来转型路径、机遇和挑战。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儿童投资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尼什·巴普纳(Manish Bapna)、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希良、欧盟驻华代表团气候行动与环境事务一等参赞、绿色转型处主任骆浩君(Laurent Bardon)、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等先后发言。来自政府部门、驻华使馆、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的12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正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我国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发布了“1+N”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建成了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编制印发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今年我国又重新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将激励社会各界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绿色低碳行动中来。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备忘录,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5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推动下,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不仅丰富了全球的供给,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表示,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8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十五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施工图,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政策引导,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儿童投资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水泥、钢铁和电解铝行业即将进入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随着电力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加快融入电力市场。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超过6800亿千瓦时,占新能源发电总量的近50%。这些经济与市场手段在我国能源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也将为市场提供更强动力。为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尽早实现双碳目标和2035美丽中国目标,他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通过相关的政策配套和机制配套,为绿色低碳转型释放更强的信号;二是强化碳定价的作用,逐步建立配额拍卖机制,强化市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信心,引导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技术的应用;三是加强气候金融和转型金融对市场的带动作用,通过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性机制促进新兴绿色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助力传统高碳产业的绿色转型。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尼什·巴普纳(Manish Bapna)强调,政府制定的政策可以为绿色能源提供激励以及可靠的市场预期,并通过碳市场对传统能源的碳排放进行定价,帮助降低可再生能源、储能、绿氢、绿色钢铁和绿色水泥等技术开发初期的绿色溢价。以美国加州为例,NRDC积极支持加州低碳新技术的市场发展,包括:扩大海上风电市场;发展区域电力市场,与其他西部各州进行电力交易,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即便在热浪来袭时也能满足用电高峰需求;扩大工业用热电气化、储热和绿氢的使用,使其与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更灵活的电网相匹配。他认为,中国、加州、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政策制定上可以互相学习,共同应对气候挑战,提升气候韧性,并加速碳中和的进程。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内外专家分享了国内外绿色发展实践,以及碳市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经验。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表示,能源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任务,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90%。到2060年要实现净零排放,我国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还有2/3目前尚未成熟。科技创新及碳市场建立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电网和新能源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有较大的领先优势。绿氢的发展是未来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将具备与配套CCS的煤制氢进行竞争的条件。
双碳问题重点在能源,解决之道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大规模、长期、低成本的资金,需要有明确的碳价格加以引导。市场机制的约束和激励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资金的投入。碳市场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新增长。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产业有重大影响,建立国家碳定价体系可以激励企业和消费者减少碳排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并为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壁垒等问题提供有效手段,是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抓手。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碳定价体系建设的主体,目前强制碳市场能够为全国70%的碳排放权确定价格,并通过原材料市场、民用航空市场及电力市场等服务市场传导碳价。未来,全国碳市场应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引入配额有偿分配方法、第三方投资机构,以及衍生品交易,从而提高其减碳的效益和效率。而自愿碳市场则能够为企业和个人自发减排意愿定价,是全国碳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未来可以通过增加交易产品、建设监测报告核查标准与监管体系、扩大有效需求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自愿市场的辅助作用。
欧盟驻华代表团气候行动与环境事务一等参赞、绿色转型处主任骆浩君(Laurent Bardon)介绍了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的历史和最新进展,该交易体系涵盖30个国家/地区,适用于8500个固定排放源和400家航空公司。他指出,欧盟ETS体系已经覆盖了1/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划到2030年将覆盖率扩大到2/3,并通过新的ETS2在ETS的基础上纳入建筑、道路运输和小工业等其他部门)将碳市场覆盖率扩大到75%。他指出,欧盟ETS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激励涵盖的所有企业减少排放,并为不同行业间的碳交易提供了灵活性。由于脱碳工作正在加速,欧盟ETS的总配额在加速减少,有偿配额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到2034年,免费配额将逐步取消。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指出,绿色转型经济的发展,是从规模不经济走向规模经济的过程。我国光伏、电动汽车等产业的高速增长,就是通过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不断降低绿色溢价的有力体现,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经济性越好。然而,绿色转型需要解决两个外部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化石能源使用的负外部性,一个是绿色技术的正外部性,二者靠市场机制无法自发调整,都需要政策干预来纠正。
在新发展阶段,碳中和目标依赖科技进步,更需要依靠早期技术,开展突破式创新,提高能源转化效率。规模经济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需要通过供给侧的政策支持、制度设计,加快催化新兴产业,实现规模效应。
在工业环节,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指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工作成效显著。2022年,通过回收利用废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各类废旧物资,与开发利用原生资源相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9亿吨。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回收网络日臻完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等先进回收方式引领发展;资源回收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目前仍存在着规范监管不到位、规范引领效应不强、精细化分拣比例偏低、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等问题。他建议,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优化循环材料进口政策,完善进口循环材料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废弃物全过程全覆盖监管体系;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准备工作,尽快完善全品类废旧物资产品回收处理领域碳核算方法学、标准规范、认证、标志标识等,准确量化循环利用的碳减排效益。加快构建循环材料监管链追溯体系,建立国际通用、操作性强、综合全面的评价系统,尽快实现与国际回收体系的全面接轨。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介绍了我国产品碳足迹的政策进展和展望。他首先分析了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从国内需求看,该体系是推动生产端降碳、促进低碳消费、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从国际视角看,涉及产品碳足迹的贸易政策频现,对我国出口带来挑战,通过科学方法摸清产品碳足迹情况迫在眉睫。展望未来,他提到需要解决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差异、数据透明性和一致性、报告的一致性和规范性等三个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