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玉山 通讯员 朱向前 赵腾)山钢集团永锋淄博公司混改两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钢材产量、利润、上缴利税、职工收入等,较两年前全面翻番,这个曾持续多年亏损、濒临倒闭的“僵尸企业”,如今净资产收益率在集团公司名列前茅。
据该公司10月底统计的数据显示,与两年前相比,企业由2016年的年产铁、钢、材79.95万吨、83.51万吨、84.67万吨,跃升至2018年前10个月的117.6万吨、167.96万吨、198.26万吨,大宗原燃料、产成品周转天数分别下降57%和78.18%。
吨钢成本下降500多元,混改以来累计实现利润16.26亿元,每年为政府作出5亿元的财政贡献,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127.31%。
在这个企业工作20年的企管部部长李明江说:“厂子还是那个厂子,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人大多还是那些人,就因为体制和机制变了,两年就实现‘全面翻番’,意味着不多花一分钱,现在一个企业顶原来两个。”
前身为“张钢钢铁”的永锋淄博公司,2016年7月29日挂牌成立,山钢集团与永锋集团各占50%股权。在国企血脉中注入民营基因,永锋淄博公司成立之初就力求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民营企业效益第一有机结合,国有企业组织的规范性、严密性与民营企业机制的灵活性、责权利的对等性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企业活力。
从两大股东来说,着重健全永锋淄博的法人治理结构,按出资额履行股东权力,董事会授予经理层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同时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决策管理、生产经营全过程,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立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企业,永锋淄博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力强化精益运营、管理提升,确立“六个一”目标:挖潜增效一个亿,找到新的创效增效一个亿,有一个脱胎换骨的现场变化,建立一套可自我修复的运行机制,培养一支掌握精益相关工具和拥有精益思想的队伍,有一个全新的企业形象。
围绕激发企业活力,该公司全面引入市场化机制,推行全员定岗定编,严格管理与有效激励有机结合,梳理职责、评估岗位价值、设计薪酬,治理闲人、懒人、庸人,“人、岗、事”合理匹配,同时建立“人才池子”,通过转岗培训等形式,提高职工素质、技能,实现人员精简、优化、高效。
改革机构设置,该公司“全体起立”竞争上岗,18个厂部级机构缩减为13个,中层干部管理职数从52职压减为43职,车间科室级机构压减35%,车间科室管理职数压减42%。
坚决打破“大锅饭”,职工收入与指标紧密挂钩,不打折扣,及时兑现,让人的潜能与设备潜能同步迸发。针对只有一座高炉的“先天不足”,该公司对标先进企业,充分挖掘工艺装备潜能,力争实现极致产能状态下的低成本运行。1350立方米高炉日产突破5000吨大关,轧钢厂棒线连续6个月突破月产纪录;高线17次突破单规格日产纪录;炼钢厂单机单炉产量比历史最高纪录提高42.5%。
“企业以混改为契机,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引导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实现责权利高度统一,是‘全面翻番’的根本原因。得到改革实惠,看到企业希望的职工,自觉认真、用心的工作,是‘全面翻番’的最大动力。”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逄晓男表示,明年要达到超低排放,成为集团公司首家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单位,企业实现销售过百亿,职工收入再提升,让永锋淄博成为人人向往的单位。
炼铁厂炉前工孟祥水混改前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今年平均月收入达到了近8000元。他直爽地对记者说,“不管怎么‘混’怎么‘改’,只要把俺们工人的干劲调动起来了,生产经营搞上去了,效益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了,这样的改革,我们举双手支持!这才是企业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