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中冶集团:矗立在改革潮头的钢铁雄师

2018-12-21 15:21: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于博 仲珺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从1948年投身建设“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到建设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一路走来,中冶人始终以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的钢铁冶金情怀,先后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冶集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冶人高擎改革创新的大旗,不断推进不同层面的改革,并在改革—发展—改革的螺旋升级进程中,固本强身、转换动能,不仅摆脱了发展困境,而且进入了连续增长的快车道,实现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全面展示了当前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国企发展的坚实步伐。

  挥师南下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的同一天,改革开放的一号工程———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动工典礼在高炉工地隆重举行,第一桩的重任交由中国二十冶关登甲机组完成。从此中国开启了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进程。40万中冶人用了12年半的时间为钢铁产业的国产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带动了施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印证了邓小平同志1979年的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1980年7月18日,在罗湖工地指挥部一个工棚里举行的中国首次工程招标投标会上,中国一冶以每平方米398元(标底是402元)的报价和一年半的计划工期(别的公司要3年)战胜7家竞争单位,中标当时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楼宇———20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工程。工程经过验收获得全优,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创造了“五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中国一冶因而获得了100万港元的奖金。深圳市向全世界宣布:“一冶创造了深圳速度!”

  1982年9月,使用科威特基金会贷款、引进日本三菱成套设备的安徽宁国水泥厂生产线开工建设。承担施工的中国十七冶在工地试行了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经济责任制。这一改革使得施工力量比原计划用工减少了30%,施工单位劳动生产率突破了万元/人·年大关,3年的计划工期缩短了近1年,工程优良率达到了95%以上,被誉为工业领域的“小岗村”。

  1986年10月,国家计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批准第一批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试点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全国确立18个试点企业,中国三冶、中国十七冶均作为试点单位开始学习推行项目法施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中冶集团各冶建企业搞活了经营管理体制,强化了市场竞争实力,多元化产业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2000年前后,中冶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改革改组力度。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首批19户试点单位,中冶集团于2006年12月启动董事会规范运作试点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入了新阶段。2009年9月,中国中冶在上海、香港两地成功上市。这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首家接受国际投资者检验的大盘蓝筹。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冶已跨入资本市场的大门,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问鼎中原 打造央企供给侧改革典范

  中冶集团2012年“9·5”会议以来的改革历程,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历程的生动体现。5年多来,中冶集团肩负着改革脱困的时代重任顶风破浪、砥砺前行,承载着建设“美好中冶”的梦想乘势而进、蓄势勃发。从2012年巨额亏损73.6亿元,名列央企亏损前列,到2013年实现利润44.4亿元,效益增幅居央企第一;到2014年实现利润60.3亿元,率先走出央企改革脱困名单;再到2015年实现利润68.7亿元,“稳”的格局逐步巩固;2016年利润71.8亿元,“进”的态势愈加明显;2017年利润72.3亿元,“好”的前景愈加清晰,中冶人用数据书写了扭亏转型的励志故事。从2012年连续两年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D级,到2013年、2014年跃升两级至B级,再到2015年进入A级企业、2016年继续位列第一方阵,中冶人用事实铸就了国企改革史上有说服力的样板。

  2012年,受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处理几年前盲目兼并重组企业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冶集团跌入包袱沉重、管理下滑的低谷。在生死存亡时刻,中冶集团新任掌门人国文清提出,“以正确的战略统领全局,以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既不能让危险和风险集中爆发,把中冶击垮;也不能让问题久拖不决,把中冶拖垮”。中冶集团果断抉择、背水一战,在国家战略中演绎出与自身相适应的企业战略,拉开了改革创新的大幕。从重构“回归主业”盈利模式到确定“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愿景,再到确立“打造‘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升级版,再造建设‘美好中冶’新优势,争做全球最强最优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目标,又到坚定不移以“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战略定位,中冶集团始终坚持强化战略引领,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目标任务,战略布局递进展开,顺利实现了“一年迈一步,三年跨大步”的预定目标,并驶入到稳健发展的快车道。

  在明确企业的顶层设计与宏伟蓝图之后,中冶集团立即着手解决制约发展的几大难题,并以2012年“9·5”会议为分水岭,全面拉开了企业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大幕。面对旧动能严重衰退、新动能严重不足的“结构性陷阱”,中冶集团整枝去杈、抽枝壮枝,从供给侧发力,以破为先、以立为本,在“出清”中实现“纳入”、在转型中实现升级。针对影响企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中冶集团果断实施剥离策略,快速出手、集中力量加速创造条件“卸包袱”“啃骨头”,专注于做有能力做、擅长做和最熟悉、最拿手的业务。一方面,中冶集团精耕传统核心主业,按照“世界第一”标准保留和匹配高精尖资源,推进传统优势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新供给,确保自身在冶金领域的绝对引领地位;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基本建设,并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主动培育新兴产业,依托传统优势创造新的增量发展空间。中冶集团以“去、扩、升”三级跳,快速推动企业从相对单一的冶金工程占比60%~70%,逐渐转变为非钢业务占比超过80%的新格局,并向“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全面发力,证明了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的正确性。

  近几年来,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冶集团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勇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者、创新者、引领者。作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冶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在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再造企业新优势,在系统能力提升中推进企业由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迈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增长,使一个传统的冶金老企业实现了提质换挡。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冶集团依托专门成立的中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主题公园、康养产业及水环境、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院等九大专业技术研究院,快速培育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新兴产业的整体能力与水平。

  策马扬鞭 续写新时代中冶故事

  2016年6月2日,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在京召开重组大会,标志着两家世界500强央企的战略重组进入全面深入实施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美好中冶”进入到历史发展的崭新时期。新的中国五矿在全球金属矿产领域率先打通了从资源获取、勘查、设计、施工、运营到资源流通的全产业链通道,形成了为金属矿产企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工程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了企业在整个行业里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中冶发展到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企业发展实际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面对国内外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新态势、新特征、新变化,我们仍需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改革创新,增强企业应对未来发展新挑战的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备足后劲。”现任中国五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冶集团董事长国文清在中冶集团2018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冶集团迈向高技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心剂。

  纵观中冶集团从谷底快速回升并持续向上的发展曲线,靠的正是困境重压下激发出来的领导力这一重要支撑和始终坚定不移践行“勇于拼搏、开拓创新、严谨精明、忠党报国”的国有企业家精神。“勇于拼搏”引领中冶人“一年迈一步,三年跨大步”,步步踩实、踩准,最终实现了从生死边缘迅速崛起,冲出谷底实现精彩“蝶变”。“开拓创新”铸就中冶人在钢铁主业寒冬期中的成功转型,中冶集团逐渐摆脱了发展困境,进入了连续增长的快车道。“严谨精明”折射出中冶人的战略引领、作风保障和文化支撑,各级领导干部既做表率又持续推动,一大批业绩突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站要位”“把关隘”“挑大梁”,广大干部职工一门心思干工作,在中冶的大舞台上展其能、尽其才、竞相贡献,形成了企业大团结、大发展格局。“忠党报国”验证了中冶集团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改革优势所取得的宝贵财富,这种忠诚体现在中冶人艰苦奋斗、激情干事、争创佳绩的责任担当上。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事业,是中冶集团最大的政治。

  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冶集团将继续肩负起新时代的伟大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对外开放再扩大,以全新作为为党、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