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废钢铁是现代钢铁业不可缺少的铁素原料

2019-05-09 11:20: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郭达清

 

  “废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凝聚各界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产业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高举绿色大旗,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开放合作,为推动废钢铁产业绿色发展,提升绿色工业发展水平,做出新的贡献。”在4月25日~26日于珠海召开的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六届四次会员大会和六届七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十二届中国金属循环应用国际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巡视员李力在致辞中指出,废钢铁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具有良好的资源环境效益,大力推进废钢铁高效循环利用,既是钢铁工业自身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废钢资源量、消耗量继续稳步增加

  2018年我国生铁产量为7.71亿吨,同比增长3%;粗钢产量为9.28亿吨,同比增长6.6%。全年废钢铁消耗总量为1.88亿吨,同比增加3968万吨,增幅为26.9%。废钢单耗为202.3千克/吨,同比增加24.5千克/吨,增幅为13.8%。其中,转炉废钢单耗为152千克/吨,同比提高23.8千克/吨,增幅为18.6%;电炉废钢单耗为662.8千克/吨,同比提高2.2千克/吨,增幅为0.3%。废钢比为20.2%,同比增加2.45个百分点;电炉钢比为9.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今年前2个月,全国废钢铁消耗总量为2933万吨,同比增加397万吨,增幅为15.6%。废钢单耗为196.1千克/吨,同比增加10.8千克/吨,增幅为5.8%。其中,转炉废钢单耗为153千克/吨,同比提高16.3千克/吨,增幅为11.9%;电炉废钢单耗为604.4千克/吨,同比下降23.2千克/吨,降幅为3.7%。废钢比为19.6%,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电炉钢比为9.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分析指出,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废钢铁资源利用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提前两年3个月完成了《废钢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废钢比达到20%的预期目标任务。不仅如此,废钢铁消耗总量、废钢铁综合单耗和废钢铁应用比例这3项指标均达到我国钢铁工业去除大型平炉冶炼工艺后历史最好水平,也标志着我国废钢铁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转折期。

  根据废钢协会统计测算,2018年全国废钢铁资源产生总量为2.2亿吨,同比增加2000多万吨,增幅为10%。钢铁企业自产废钢0.5亿吨,占资源总量的23%;社会采购废钢1.7亿吨,占资源总量的77%。其中,钢铁企业废钢消耗总量为1.88亿吨,占资源总量的85.5%;铸造企业消耗0.15亿吨,占资源总量的 6.8%;库存为 0.1 亿吨,占资源总量的4.5%。

  李树斌同时指出了废钢铁回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废钢铁循环利用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还比较低,二是目前国家对利用绿色资源废钢铁炼钢和短流程炼钢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财税【2015】78号文件对废钢铁准入企业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没有完全兑现。

  对于我国废钢比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原国家冶金局副局长、全联冶金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在会上指出,因为形势所迫,必须加快提高废钢比、提高电炉比,以此推动中国废钢铁应用产业的加速发展。

  对于相关财税政策未能完全落实的问题,李力表示,将充分利用绿色制造等现有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废钢应用领域的支持力度,并将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推进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的落地实施,保障符合条件的公告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

 

  废钢铁市场不会出现大波动行情

  对于2018年废钢价格两度回落后持续上涨的市场表现,李树斌指出,价格是否会出现大的波动一直是行业内关心的焦点。去年第二次回落时正值成都废钢铁大会,会上有代表担心价格会有大的波动。对此,废钢协会秘书处召开座谈会,并进行市场调研,征求一些业内专家和相关网站预测的意见。分析认为,2019年废钢市场的价格水平应该在2500元/吨(含税价)上下波动,不会出现大的下滑,更不会出现2015年断崖式的下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部预测今年4月、5月份钢价会比去年末有一定的攀升,废钢铁价格不会出现大的下滑。

  对2019年废钢铁价格的走势,李树斌认为,废钢价格与钢材价格是联动的,与铁水成本是相关的,只要钢材价格坚挺,钢铁企业有丰厚的利润,废钢需求量就不会大量减少,废钢价格也不会大幅走低,但也不会出现大的攀升,重型废钢在2500元/吨上下浮动是合理的。当前电炉钢生产企业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废钢价格偏高,造成短流程电炉钢成本比长流程转炉钢成本高出500多元/吨(当前电价高也是一大因素),造成电炉废钢比和电炉钢比都在下降。

  //废钢加工配送企业面临两大机遇//

  李树斌介绍,废钢协会正在全面推进废钢铁产业化、产品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的进程,力争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与钢铁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废钢铁回收—拆解—加工—配送—应用一体化发展的工业化体系,为钢铁企业多吃废钢精品入炉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上10多万家废钢回收企业从参差不齐小散脏乱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当前面临两大机遇,第一个是工信部第七批废钢准入即将开始;另一个是关于报废汽车拆解的相关规定即将出台,这将有助于实现废钢产业一体化发展。

  他同时呼吁,废钢铁回收加工配送应用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应该体现出绿色环保。破碎线设备无论是制造厂家和生产企业,环保不配套,除尘不达标,就不能出厂也不能投产。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要千方百计减少火焰切割防止污染,充分利用现代化节能环保设备加工废钢。破碎生产线产生的垃圾废物一是要分选,二是要覆盖,三是合规处理外排。 “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的老板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贡献。”

  他同时提醒,废钢铁行业同样面临一个转型升级,要通过学习贯彻国家和行业标准,着力解决废钢资源规格杂乱质量低劣的问题。

 

  废钢应用要循序渐进,大力培育骨干加工配送企业

  对于废钢资源状况及未来电炉发展趋势,原冶金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指出,废钢铁是现代钢铁工业主要的不可缺少的铁素原料,也是唯一可以大量替代铁矿石的原料,是节能载能的再生资源。随着我国钢铁积蓄量的快速增加,废钢铁资源量将大幅增长。在未来20年内,中国废钢铁资源将快速增长,并对钢铁工业流程结构、钢厂模式、钢厂布局、铁素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将对社会的绿色化和生态和谐做出贡献。

  对于电炉的发展,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天义指出,应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逐步发展电炉,建设长短流程结合的绿色钢厂。中国长流程钢厂能力大,可逐步更新建设电炉,既可充分利用原有的装备,又可大幅减排,缓解环保压力。

  李力表示,有关部门将大力培育废钢加工配送的骨干企业。他指出,根据《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发布6批共252家废钢铁规范企业,加工能力超过7000万吨,在稳步增加废钢加工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通过对已公告企业的事中事后管理,建立了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鼓励废钢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支持钢铁企业牵头成立大型废钢加工配送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绿色发展,引导废钢铁资源合理流向。”李力最后强调。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