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记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庆

2019-08-29 09:32:00

  本报记者 覃守超 实习记者 罗熔军

 

  5年对一家企业意味着什么?5年,让步入危机的柳钢成长为广西首家年利润过百亿元的企业,由“一钢独大”蜕变为主业与多元产业齐头并进,让地处桂中腹地的柳钢构建起“一体两翼”(柳州为主体,防城港、玉林为“两翼”)的高质量发展新版图……今年上半年,柳钢实现营业收入421.29亿元、利润26.56亿元,上交税费14.75亿元。

  这是自2014年以来,以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庆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践行“包容 创新 超越 共享”核心理念,向高质量发展冲刺的结果,也是柳钢全体干部职工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的最好写照。

 

  做优做精钢铁主业 迈入转型升级新征程

  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柳钢的改革步入深水区,难关多,考验多,如何突破?

  当年1月22日,新到任的潘世庆在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调结构、拓市场、促改革、强管理、抓廉政。他承诺:“在岗位上恪尽职守,全心全意爱护柳钢,把柳钢的干部职工队伍带好,把柳钢发展得更好。”从此,柳钢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很快,在潘世庆的主导下,一场大刀阔斧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柳钢全面展开:成立改革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机构职能改革、产权理顺管理、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发展等工作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董事会,设立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价格管理委员会等,将企业决策权转交董事会集体决策;改革职能部门和机构,解决错位、越位、缺位问题;诊断与梳理柳钢49个单位1400项公司级管理制度,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将“事后补漏”转向“事前预防”。

  在给企业“强身健体”的同时,潘世庆结合柳钢发展实际,提出了做优做精钢铁主业的转型发展方向,即做精、做特、做新钢材产品,提高产品档次、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实现由钢铁生产制造商向技术服务商转变”“改变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开门做市场”……在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引下,潘世庆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助推柳钢向质量品种要效益。在钢铁行业形势严峻的2014年,柳钢加强创新,研发了12个新产品,品种钢比例大幅提高,达到91.8%,其中中高档品种钢比例达54.36%。2014年,柳钢铁、钢、材产量均创历年新高,实现利润3.15亿元。

  步入2015年,钢铁行业迎来了近30年来形势最严峻的一年,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行业越艰难,越是优势企业凸显的时候。”“创新才能突破,创新不单是科研人员的专属,各方面、各岗位均可创新,更需要开放创新。”……潘世庆的话语,点燃了柳钢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激情。2015年,柳钢虽然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亏损,但能在行业的洗礼中坚强生存下来,使柳钢收获了比效益更宝贵的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16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全面取缔“地条钢”、国内宏观经济企稳、环保督察等积极因素的作用下,柳钢抢抓市场有利时机,当年逆势盈利4.1亿元,一举扭转2015年亏损的被动局面;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685亿元、利润46.8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8年,柳钢铁、钢产量分别突破1200万吨、1300万吨历史新关口,实现营业收入888亿元、利润103亿元,成为广西首家年度利润超百亿元的国企。

  2018年,在柳钢成立60年之际,柳钢获评为钢铁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功勋企业、中国钢铁企业最高评级A+(竞争力极强)企业等,潘世庆也于2016年当选中共广西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先后获得“广西十佳企业家”“柳州市劳动模范”“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做大做强多元产业  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钢独大’经不起风吹雨打,多元化发展才能抵御市场风险。”2014年、2015年的“钢铁寒冬”让潘世庆明白,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十二五”前期,柳钢多元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存在集团管控不规范、企业体量较小、创效能力有限等问题。对此,他提出,要建立适合多元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构建“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从此,柳钢形成了“1+4+X”(“1”是钢铁产业;“4”是贸易与物流、能源与化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业,其中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养老、房地产、城市服务;“X”是建筑工程、金属回收、碳酸钙、信息化、钢材深加工)产业布局,并明确了“十三五”末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利润12亿元的战略规划;以《柳钢子公司、参股公司管理办法》为基础,搭建多元产业“1+9”管理制度体系,彻底改变了以往多元企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成立多元产业主管部门——产业发展部,贯彻专业化、板块化的发展思路,推动多元产业人事、劳动、薪酬改革,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紧紧围绕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突破传统的产业圈、思维圈,面朝市场走出去。

  2014年以来,在潘世庆的主抓下,柳钢先后投资成立国贸公司、资产公司、熔剂公司、仙源公司,派生分立成立环保公司,整体重组设立物流公司,战略重组十一冶集团,不断为多元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014年12月成立的物流公司,年年持续盈利,并发展成为一家集货物运输、仓储、钢材贸易及深加工、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管理服务、信息技术开发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贸易企业。

  2015年6月揭牌运营的国贸公司,坚持走“板块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路子,于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96.65亿元、利润1.01亿元。

  2017年12月战略重组的十一冶集团,对外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升。2018年,其总承包建设的中国—乌干达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为进一步开发非洲市场奠定基础。2018年,十一冶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6.32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9984.98万元,同比增长42.64%。

  与此同时,柳钢各多元产业单位,积极策划和推动非钢工业园二期物流仓储基地项目、特种钢精线深加工项目、熔剂产业公司及防城港混凝土公司等新项目、新产业的落地实施。

  目前,柳钢共有多元企业65家,并在2018年实现全面盈利,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68.6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362.16亿元,利润由2.8亿元成倍增长至7.1亿元;今年7月,实现月度利润首破亿元大关。

  “多元产业各单位全部实现盈利,这在柳钢发展史上从未有过,柳钢抗风险能力较以前大为提高。这是一种可持续内涵式的健康发展,标志着柳钢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潘世庆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构建“一体两翼”新版图 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

  早在2015年,潘世庆就与班子们形成共识,向海发展,破解柳钢发展瓶颈,并逐步明确了“本部转型升级,沿海有序发展,多元聚焦集群,集团战略管控”的战略定位,全力构建“一体两翼”新版图。

  于是,柳钢把目光投向北部湾畔的防城港,实施沿海战略,正式形成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空间战略布局。

  柳钢防城港项目坐落在企沙工业园,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内唯一一个与东盟陆海相通的地方。2015年9月,柳钢理顺了与武钢的关系,在防城港钢铁项目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柳钢物流量非常大,陆运物流成本高,与海运相比,每吨价格高四五百元,以柳钢目前的生产能力,每年要多开支四五十亿元。柳钢向海发展后,确立了新的物流竞争优势。

  2017年11月,柳钢召开改制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千亿元、两大基地、一个产业群、三个推进”的“1213”奋斗目标。同年,柳钢积极实施减量搬迁沿海项目产能置换,加快实施沿海战略布局。

  2018年,柳钢沿海发展一路猛进:2月份柳钢与武钢集团签署广西钢铁重组协议;5月份完成了对中金不锈钢公司的并购重组和接管,正式进军不锈钢领域;7月份全面接管广西钢铁集团,正式主导推进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设;10月份项目全面进入建设阶段。至此,柳州、防城港、玉林因钢铁而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成为柳钢人打造百年发展新基业的重要支点。

  其中,并购中金公司是柳钢实施沿海战略的一次关键布局,它既承担着柳钢落实广西自治区冶金产业“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又担负着柳钢打造发展新基业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为玉林市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潘世庆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并购中金公司有效优化了柳钢产品结构,提升了柳钢整体竞争实力,为柳钢打造一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极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在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铁路线直通20万吨码头,推土机、强夯机等各式机械在占地1.9万亩的基地内轰鸣,项目建设正按“2019年底高炉具备出铁条件”的目标要求有序推进;在玉林的柳钢中金公司,总投资56亿元的柳钢中金500万吨不锈钢基地(一期)镍铁冶炼各配套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在柳州,干部职工直面行业新挑战,有序组织生产经营,上半年实现利润26.56亿元……柳钢“一体两翼”的高质量发展新版图正加速铺开。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