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

2020-05-14 14:00:00

  本报评论员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考察期间走进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观看了厚度仅为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产品——“手撕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现在,全国防疫工作进入新阶段,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希望企业不要麻痹松懈,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更好复工复产,做到安全生产、健康生产,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太钢“手撕钢”产品,不仅是对“手撕钢”这一科技创新成果的褒扬,也是对钢铁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对钢铁行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督促。钢铁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无不深受鼓舞。

  在太钢精带公司生产车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堪称大国重器的钢铁工业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挺起钢铁脊梁。近年来,钢铁行业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亮点更是络绎不绝。其中,宝武、鞍钢、太钢、中信特钢、东北特钢等企业成功研发一大批高端产品,包括高性能冷轧淬火延性钢QP1500、2000兆帕级热成型钢汽车板实现全球首发,90毫米厚、3800毫米超宽幅止裂钢实现全球首次应用等。钢铁行业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有力支撑了高端装备制造用材的国产化,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钢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钢铁行业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然而,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钢铁工业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虽然持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一定差距;短期性研发成果不断,但对长期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性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弱,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清晰明确。面对“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篇的一系列任务要求,钢铁行业要审时度势、戒骄戒躁,沉下心来搞科研,静下气来谋发展,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一方面,我们要下大力气狠抓技术创新,包括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等。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我国科技研发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其次,聚焦重点,针对航空航天、电力装备等国家战略领域涉及的关键钢铁材料,努力培育优势产品,解决“卡脖子”先进钢铁材料和技术研发问题。最后,紧盯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如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升产品研发速度、质量控制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要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基础全面布局、优化创新链条,打造有利于科技研发的创新生态圈。目前,产业创新各要素环节尚未形成良好闭环,上下游各行业间缺乏有效的、机制化的合作模式。钢铁行业要深刻认识到钢企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同时明确科技创新要结合产业发展,提升研发生产和服务水平,可在不同领域成立产业联盟,多措并举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当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重大技术创新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长年累月的积累,要学会乘时代浪潮,借力改革发展。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多方利好政策和发展机遇,持续深化改革,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再立新功。

  再接再厉、勇攀高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钢铁行业发出的动员令。我们要闻令而动,在疫情防控的新阶段,在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向着高质量发展的任务目标大步前进。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