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改革催生硬核“答卷”
——首钢长钢全面盈利、指标攀升的背后

2020-06-10 09:49:00

  本报记者 武晓庆

 

  地处太行山脚下的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是首钢集团公司内部5个钢铁业单位之一,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却做到了管理精细、改革到位。在这个不平凡的庚子之年的春天里,首钢长钢用精细可行的措施、独到的经营理念、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以一份硬核“答卷”讲述了春天里的最美故事:今年前4个月不仅实现了累计盈利1.13亿元,而且取得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标企业铁成本行业排名第三、高炉利用系数行业排名前十、焦炭成本水平行业第一(2月份)等多项技经指标的亮眼成绩……

 

  生产组织模式变革的核心——

  打造低库存运行模式

  2015年,首钢长钢的钢材库存量偏高,损失近亿元。为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资金占用量,新的领导班子开始对生产组织模式进行变革,明确提出“低库存保生产”(即低库存运行模式),要求以临界安全生产保供量,对大宗燃料、辅料、自产中间产品、成品库存量设置上下限,全面建立起生产库存预警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占用量最少。

  制度的出台,给生产组织带来不小挑战,如何确保炉子有料“吃”?炼铁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炼铁工序刚与烧结合并,在各种机构职能还不完全明朗的情况下,就面临这一棘手难题,经常是周一订了货,周二就没有了,而要保生产稳顺,就必须做好预控和结构调整,上道工序要与采购中心紧密配合、连成一体。

  按照这个思路,首钢长钢一实行就是5年。现在除了期货要走一定程序外,现货只要与采购中心沟通协调好,10分钟左右事情就能落实到位。与原先复杂的程序相比,现在的管理机制不仅能适应瞬息万变的采购市场,也有效规避了原先上下道工序间的推诿扯皮。

  今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钢企的生产节奏,钢铁行业及企业处在“高产量、高库存、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的多重压力下。这时,一直以来实行低库存运行模式的首钢长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了“指标不调、任务不减、目标不动”的“三不”工作方针和实现经营生产“开门红”的目标。

  围绕这一方针与目标,首钢长钢生产调度中心制订了疫情期间的生产组织方案等,在总方向保高炉稳顺的前提下,低库存经营管控——原料实行经济库存,钢材实行低库存。理论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仍面临不少困难。

  其中,铁前工序因库存低,遇到了单个品种采购不回来的情况。对此,首钢长钢着手强化原料配比调整。比如,面对由于距离较近的煤种没有进行冬储,恰逢疫情期间物流中断,导致焦化生产陷入困顿的问题,他们迅速调整生产方案,调整配煤结构,降低该煤种配比,同时科学管控生产指标,保证高炉稳顺。

  面对废钢采购不进来的情况,炼钢工序及时将原先的铁水比指标从840千克/吨调高到880千克/吨甚至900千克/吨。虽然2月份钢产量一度受到影响,但首钢长钢抓住3月份复工复产的有利时机,努力把前期的亏损补回来。

  轧钢工序则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调整钢材品种。比如,当市场需要圆钢时,首钢长钢就牺牲产量指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设备能力问题,全力以赴生产圆钢。换句话说,哪怕是一点边际利润,首钢长钢都不放过。当遇到市场没有成品需求时,他们就研究钢坯的市场,想方设法将富裕的钢坯消耗掉,不仅保证了工序间的动态平衡,也争取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近年来,针对检修项目,首钢长钢总是提前谋划、提前安排、有序进行。今年3月份,首钢长钢分两个阶段组织生产,把各种检修放在前半个月集中进行。该公司生产处负责人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检修更精细、设备事故更少、非计划停机更少的目的,而且可以把对系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待所有检修项目完成并奠定生产基础后,后半个月则按低铁水比模式进入生产作战状态。

  就在生产调度环节高效运转的同时,以保供为天职的采购环节克服“不是没资源,而是有资源没物流”的客观实际困难,想方设法让原料进来。据首钢长钢采购业务人员介绍,该公司废钢日用量在2000吨左右,为了确保原料供应,他们需要与数十家企业联系,一点点拼凑到这个量。

  一边是采购环节面临着重重困难,另一边则是销售不出去产品,这是首钢长钢疫情期间最大的经营难题。“胀库”不仅占用资金,而且影响到了企业的现金流,企业经营如何顺畅进行?该公司党委要求“不讲客观,降库存”。销售职工在公司领导的总指挥棒下,每日成百个电话协调数不清的工地、沟通数不清的客户,谈判一轮又一轮,只为寻求市场订单。据了解,该公司销售职工获得最高的月绩效奖金达到5位数,从侧面反映出职工们的付出。管理的创新,落地的举措,实打实的作风,换来库存从11万吨直降至2.9万吨(4月末)。

  不难看出,首钢长钢从原燃料、库存、生产现状、市场需求这些要素的客观现状出发,又不屈服于客观现实,所进行的思维变通、采取的管理举措、实施的资源最优化配置,都促生了生产力这一发展红利。于是,有了今天的不论疫情如何变化,他们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论市场如何震荡,他们都能想方设法把利润装进企业的口袋。

 

  管理创新改革是关键——

  “一体化经营”追求低成本

  近年来,首钢长钢的降本增效工作拉动作用持续显现:2014年~2019年,该公司生铁成本从行业排名第47位升至行业第三,从比行业平均水平高97.04元/吨到低176.91元/吨,背后是经营理念实现了从铁前一体化的“一个一体化”到矿铁一体化、煤焦一体化、铁焦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的跨越。

  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生铁成本累计行业排名第三;焦炭成本行业排名第一(2月份),低合金钢坯制造成本行业第一(3月份);4月份钢工序加工成本、材工序加工成本较3月份持续降低,燃料比较去年同期降低7千克/吨。

  今年,首钢长钢按照首钢集团部署,制订了小指标竞赛方案。该方案里提到了A、B、C三类指标。A类指标是要求进入行业前十的指标。其中,高炉利用系数属于A类指标。今年前4个月,长钢9号高炉利用系数均进入了行业前十。9号高炉作业长对于这样的排名却说“这是焦化厂做的贡献”。他说,高炉利用系数的稳定向好,焦炭质量至关重要。焦化厂科学调整配比,强化管理,使焦炭质量上了一个台阶。高炉“吃”到了质量好且指标稳定的焦炭后,就显得异常“温顺”,炉况也不再波动。高炉的稳定顺行,不仅生产出一炉炉合格铁水,也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另一位工作了多年的炉前职工说:“首钢长钢生铁成本控制这几年在行业里的成绩是振奋人心的,这与公司大力度进行的一体化制度改革密不可分。”首先是对高炉改革,从“吃”精料变为“吃”经济料;其次是对工序改革,炼铁、烧结合并;再次是对职能部门改革,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挂钩考核;最后是对具体业务流程改革,使用权大于采购权……这些措施有效、科学地带动了各单位从领导到职工思想上巨大的变化,一向安于现状、善于陈规守旧的广大干部职工开始改变,“一体化经营”大局观逐步形成。

  2015年,首钢长钢董事长贾向刚带领班子成员,在完成产能置换后,建设了如今的135万吨/年的新焦化。当时资金异常紧张,市场一片冷酷,首钢长钢咬紧牙关实施了这一项目,不仅利用了长治当地的煤资源优势,减少了后期焦炭的运输成本,而且自己的高炉也结束了吃百家饭的历史,实现了指标稳定、高炉稳定,为降本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追梦前行,风正一帆悬。5年来,首钢长钢实物劳动生产率从252吨/人·年提升到615吨/人·年,钢铁主业在岗职工从11320人缩减到3854人,机构总数从54个减至33个,吨钢利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职工收入翻番……2020年,长钢制订了全面提升企业高质量运行水平、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的经营目标;制订了进口矿价格跑赢普指5美元/吨、国内原燃料跑赢市场1%、钢材销售跑赢指数1%的目标;制订了生铁成本指标行业排名“保五争三”、焦炭成本指标行业排名进入前三等目标。首钢长钢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