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2021钢铁原燃料产业链升级高峰论坛暨兰格钢铁网钢铁原燃料产业年会提出——

钢铁产业上下游的联系应更加紧密

2020-10-30 09:34:00

  

  本报记者 张垚

 

  10月21日,由兰格钢铁网主办,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共同支持,四川省钢材流通协会协办的2021钢铁原燃料产业链升级高峰论坛暨兰格钢铁网钢铁原燃料产业年会举办。

  会上,兰格集团总裁刘陶然表示,多年来,兰格已经从一家资讯公司蜕变成了一家科技公司,特别是2019年发布了钢厂EBC(企业业务能力)系统,该系统已覆盖贸易商上百家,覆盖钢铁产能1亿吨。同时,兰格钢铁网开始向钢铁行业的上游——即铁矿石等钢铁原燃料行业大举发力,正在与地方钢协一起搭建钢铁原料区域平台。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玉春表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方面的格局,这也需要原燃料产业及时应对。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相关负责人集中表示,各钢铁原燃料产业都已从疫情的影响中逐渐恢复,钢铁产业上下游的联系应更加紧密。

 

  钢铁产业将进一步进行产品调整和布局调整

  “中国钢铁工业不仅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行业,同时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补足短板、锻强长板,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郑玉春表示,我国钢铁产业将进一步进行产品调整和布局调整。其中,我国建筑业用钢比重将下降,制造业将上升,但需求总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钢结构建筑比重上升,未来我国建筑用钢的品种结构也将面临调整。同时,随着钢铁产能开始向沿海布局,各地域的钢材消费趋势表现不同,具体来看,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当前钢材消费约为5000万吨、5.4亿吨、2亿吨和1.7亿吨,分别占全国钢材消费量的5%、56.7%、20.1%和18.2%,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钢材消费量稳中有降,中部地区钢材消费量稳中有升,西部地区有望成为钢材消费新的增长点。

  “2020年9月份,我国粗钢日产量达到308.5万吨。”郑玉春表示,按照这一数字推算,我国钢铁产能已经达到11.26亿吨,这恰好是2015年去产能前统计的我国钢铁产能。因此,郑玉春表示:“2019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9.42亿吨,增加7300万吨,同比增长8.3%。2020年1月~8月份,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7%,全年预计可实现8%左右的增长。2021年粗钢表观消费量预计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会低于今年。”

  《再生钢铁原料》国标制定工作稳步进行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树斌表示,2019年,我国废钢铁消耗总量、废钢综合单耗和废钢铁应用比例创造了我国钢铁工业去除大平炉冶炼工艺后的历史最好水平。2020年前8个月,我国废钢铁消耗总量为13462万吨,同比减少475万吨,降幅为3.4%;综合废钢单耗为195.4千克/吨,同比减少14.2千克/吨,降幅为6.8%,其中转炉废钢单耗为147.9千克/吨、同比减少18.3千克/吨、降幅为11.0%,电炉废钢单耗为650.6千克/吨、同比增加46.6千克/吨、增幅为7.7%;废钢比为19.54%,同比减少1.42个百分点;电炉钢比9.46%,同比减少0.44个百分点。对此,李树斌表示:“疫情影响是暂时的,前8个月的损失后4个月要努力补回来,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全年废钢铁应用比例超过20%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李树斌认为,社会废钢铁资源的供给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原来的中频炉地条钢占用的近亿吨废钢铁资源都转到正规主流钢铁企业。废钢铁市场供给结构和流向实现了优化,废钢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根据废钢协会统计,2019年全国废钢铁资源产生量总量为2.4亿吨,同比增加2000多万吨,增幅为9%。其中,钢铁企业自产废钢0.4亿吨,占资源总量的16.7%;社会采购废钢2亿吨,占资源总量的83.3%。在这2.4亿吨资源总量中,炼钢生产消耗废钢2.15亿吨,占资源总量的89.6%;铸造行业消耗废钢0.2亿吨,占资源总量的7.5%,还有近500万吨进入库存。去年,全国进口废钢18万吨,废钢协会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进口废钢为零。

  李树斌还表示,目前废钢协会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联手制定《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团标已通过(团体标准启动会已在天津召开),国标已经在国标委立项,争取在今年底完成。此外,废钢协会已多次与国家部委协商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返还比例,由30%调整到70%。近期,废钢协会向国家发改委建言,将废钢铁资源纳入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优惠目录,减免所得税。

 

  国内矿企利润增加 澳矿进口份额降低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总工程师雷平喜指出,今年初至今,国内矿山生产保持稳定,目前国内矿产能利用率已恢复正常水平。1月~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企业铁矿石原矿产量为63608万吨,同比增长2.6%;协会统计的铁精粉产量为20085万吨,同比微增0.6%。其中,70家重点大中型企业铁矿石原矿产量为27313万吨,同比增长3.1%;铁精矿产量为8639万吨,同比增长2.0%。

  雷平喜同时表示,今年初以来,铁矿石需求旺盛,供给明显增加,国内矿山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降,但矿山企业效益好于预期。1月~9月份,规模以上企业生铁产量为66548万吨,生铁产量增长增加铁矿石消费约8820万吨,同比增长8.7%,创历史新高。在供给端,1月~9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86846万吨,同比增加8432万吨,增长10.8%;其中,7月份进口铁矿石11265万吨,同比增长23.8%,达历史高点;9月末主要港口库存为11907万吨,同比减少127万吨,下降1.1%。前三季度,铁矿石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协会统计的70家重点企业前8个月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5%,销售收入利润率达到25.4%,高于采掘业15.7个百分点、高于钢铁工业22.3个百分点。

  据介绍,1月~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86846万吨,同比增加8432万吨,增长10.8%。进口连续4个月保持在1亿吨以上,其中,7月份进口量为11265万吨,创历史新高,年化进口水平达到13.7亿吨。从进口国别来看,1月~8月份,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47582万吨,同比增长8.5%,占进口总量的62.6%,下降1.3个百分点;从巴西进口13870万吨,同比增长2.3%,占进口总量的18.3%,下降1.5个百分点;从南非、印度、乌克兰、加拿大进口8887万吨,同比增长55.6%,占进口总量的11.7%,提高3.4个百分点。

  雷平喜表示,目前,铁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严重威胁钢铁产业的经济安全,且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进口矿来源集中、运输渠道单一的问题亟待解决。雷平喜建议,促进国内铁矿产业发展,增加国内有效供给,具体包括通过设立“国家铁矿发展扶持基金”,鼓励矿山企业用当年利润投资扩建、新建铁矿山扩大再生产等,确保国内铁矿资源供给能力稳定在需求量的20%作为“底线”;巩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果;合理使用现货平台和金融期货工具等6条建议。

 

  焦化企业要站在煤—焦—钢产业链的角度审视自身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秘书长石岩峰表示,截止到2019年,焦化行业焦炭总产能约为6.26亿吨,其中常规焦炉产能5.4亿吨、半焦产能7000万吨、热回收焦炉产能1600万吨。

  “政府压减焦炭产能主要是两个原因:降低煤炭消费量和改善环境质量。”石岩峰介绍,不同地区对焦炭产能的态度也不同。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已经确定了压减焦炭产能的政策,可能还有其他地区出台类似政策;西南、西北、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可能还会增加焦炭产能,但从原料、产品、运输、管理水平等综合分析,产能利用率和盈利水平将低于传统焦炭主产区。

  据介绍,2020年1月~8月份,我国焦炭产量为3.1亿吨,同比下降1.4%。其中,钢铁联合焦化企业焦炭产量为6415.0万吨,同比增长0.91%;其他焦化企业焦炭产量为2.05亿吨,同比下降2.87%。焦炭产量略有减少,支撑了焦炭价格在高位运行。

  石岩峰认为,中国钢铁产量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维持较高水平,同时,中国钢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以长流程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性价比高。煤—焦—钢是完整产业链,实现煤焦钢协同高效发展也要遵循产业链性价比高这一原则,目标是实现生铁的高性价比。因此,对焦炭来说,不能片面追求某项指标,例如某些钢铁企业片面追求高CSR(反应后强度),结果是入炉焦炭价格上升100元/吨,同时造成CRI低、高炉操作系数低,反而增加生铁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焦化企业站在煤—焦—钢产业链的角度审视自身,进一步加强焦炉热工管理,扩大全产品(全焦、煤气、煤焦油、粗苯)加权价格与入炉煤的价差,按照从生产源头控制的思路降低环保成本,进一步研究满足焦炉生产的炼焦煤的综合指标,以及建立煤焦钢产业链沟通机制。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