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两会特别报道】安得“钢”厦千万间 ——代表、委员共话钢结构发展

2021-03-10 11:28:00

  ·意义·
朱小坤代表:推广钢结构建筑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建筑形式,符合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推广钢结构是保障建筑业整体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必要手段和措施,非常有助于实现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必须要早筹划、早安排、早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他分析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高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碳排放量每年约为100亿吨,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更应积极采取转型升级措施,减少碳排放。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估算,每平方米钢结构建筑比每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在生产施工过程中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6%,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2%等。如果算上钢结构住宅拆除回收阶段钢材的回收利用,节能减排的效果更为可观。
  他同时指出,积极推广钢结构不仅是保障建筑业整体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必要手段和措施,而且可推动我国建筑用钢从以螺纹钢为主转向以结构钢材为主,优化建筑用钢消费结构,提高我国对高性能和高效能钢材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促进钢材消费迈向中高端,有利于提升我国钢铁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据中国钢结构协会测算,目前钢结构住宅面积占我国新建住宅面积不足1%,如果将其占比提高到15%,剔除混凝土建筑的钢筋用钢后,建筑行业用钢增加1000万吨~1200万吨,基本不影响我国钢铁产量的大局。同时,钢结构重点推动高性能钢材和高效能钢材的应用,我国钢厂目前型钢的富余产能足以支撑钢结构增量发展。推广钢结构建筑形成的钢铁储备对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袁伟霞代表:推广钢结构建筑亟待提速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武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袁伟霞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建设的应急医院普遍采用钢结构模块化建筑,充分展现了其施工速度快、集成化程度高等特点。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亟待提速。
  她认为,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有3大积极意义:
  一是促进节能减排,有助于环境保护。推广钢结构建筑可大量减少混凝土用量,减少开山挖石,减少河砂开采,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是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钢结构建筑用钢具有回收率高、可循环利用的特征,可实现“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钢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我国缺乏相关储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推广钢结构建筑,可进行庞大的优质钢材战略储备。
  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广钢结构建筑应用有利于推动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可以说,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袁伟霞强调。
 
张学政代表:钢结构建筑较传统建筑具备更多优势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土木工程领域的持续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莱钢集团驻济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张学政在两会期间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钢结构住宅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住宅、砌体结构住宅相比,具有4大优势:
  一是钢结构住宅得房率高。钢结构住宅的主要承重构件尺寸要小于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同时钢结构柱距比混凝土柱距大幅增加,如此可减少住宅中竖向承重构件的数量,户型设计上可选择更大的开间和进深,使房间布置更灵活。因此,钢结构住宅的得房率一般比混凝土结构住宅或砌体结构住宅高5%~8%。
  二是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台湾“9·21”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7.6级,震源深度只有8公里,对建筑物的破坏非常严重。震后调查发现钢筋混凝土建筑破坏率为52.5%,砌体结构建筑为24.1%,而钢结构建筑仅为0.6%。可见,同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相比,钢结构的抗震性能非常优越。
  三是钢结构自重轻。钢结构自重一般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重的1/3~1/2,可大幅降低基础和地基处理的费用。
  四是钢结构施工周期短,绿色环保。钢结构住宅适合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比传统混凝土结构施工周期要短,资金利用率更高。同时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绿色环保。
 
  ·问题·
侯军代表:钢结构推广应用尚有壁垒须打通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全国人大代表,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在2021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10余年来,得益于国家和相关部门推动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钢结构取得了年均13%以上增速的蓬勃发展,建成了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中国尊大厦等。
  他同时指出,钢结构在应用推广中仍存在4大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社会对持续推广钢结构信心不足。我国钢铁行业所需的铁矿石80%需要从国外进口,近期受国际局势变化、铁矿石涨价、钢铁减产等因素影响,社会对持续推广钢结构产生了疑虑。建筑业是钢铁产品消耗的主要行业,当前年均消耗钢筋约4亿吨、钢结构约8000万吨。因此,亟须国家层面予以政策支持,坚定社会持续推广钢结构的信心。
  二是钢结构应用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比仅为5%~7%,与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差距很大,学校、医院、高层住宅等重点建筑市政公路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占比更是不足1%。侯军认为,原因主要是社会对钢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及钢铁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认识不足,并且钢结构一次性建造成本较混凝土结构偏高。侯军分析指出,钢结构成本偏高的原因有三:第一,钢结构标准化水平不高,产业化效益尚未形成;第二,钢铁企业及钢结构研发、设计、制造、施工全产业链协同不足;第三,钢结构加工制造按13%税率征税,相较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按9%税率征税来说,税费成本高。
  三是高性能、高效能钢材应用率太低。发达国家钢结构用钢基本以轧制型钢、高强钢等高效能和高性能钢材为主,应用率在50%以上,而我国应用率仅为15%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钢铁企业与建筑行业信息沟通不畅,无法有效协同工作,导致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畅;另一方面,钢铁企业的钢铁产品标准和钢结构标准规范协同不够,导致生产的高效能、高性能钢材无法直接应用到工程中。
 
夏文勇代表:构建钢结构全产业链有3个问题待解决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构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全产业链对促进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新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夏文勇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夏文勇介绍,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包含钢厂、研发单位、设计单位、构件厂、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商、配套部品部件厂商、运营维护商等与钢结构建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目前我国钢结构行业内尚未构建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仍存在3个主要问题。”夏文勇指出。
  一是各产业主体间的协同问题。夏文勇指出,各产业主体协同作业度较低,无法做到实时信息共享,无法在产业链内开展有效合作,严重制约了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内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不利于行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如钢铁企业与钢结构企业缺少协同,尤其是轧制型材、高效钢材(如耐候钢、高强钢等)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展缓慢;钢结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产业链协同不足,导致钢结构产品的经济性和结构合理性均存在问题,工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怪异构件,给钢结构的制作和安装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钢结构配套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与钢结构企业缺少协同,产品规格不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配套体系,没有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特点形成全国性、区域性的部品部件体系。
  二是产业链标准化工作不足。“发达国家钢结构用钢基本上使用轧制型钢、高强钢材等高效能钢材,型钢和高强钢应用率在50%以上,我国轧制型钢等的应用率仅为10%左右,大部分工程都在使用钢板焊接,装备自动化水平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效率低、成本偏高。”他说,“同时配套围护体系标准化工作不足,系统集成产品较少。”
  三是各产业主体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他指出,目前钢结构住宅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人员均比较缺乏,不能与发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要求相匹配,具体表现在:部分建筑设计师对钢结构建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发挥钢结构的各种优势,往往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将钢结构方案否决掉;部分结构设计师钢结构专业能力和素养不足,更愿意设计传统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施工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产业工人,而目前施工现场的建筑工人大多为临时培训的农民工,很难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监理单位及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熟悉钢结构建造专业的监督人才缺乏。
 
高峰委员:推进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用与发展当发力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晓波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通过现场组装来完成整个住宅建筑。由于全部构件均在工厂加工完成,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施工量,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缩短了施工工期,标准化的设计和施工使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更易得到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北京市台联会长、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高峰认为,我国应该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
  高峰指出,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上主要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一是缺少成熟完善的体系。发达国家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均制定了完善的行业通用准则和技术认定,并逐步建立了部品化体系。我国的轻钢结构住宅标准体系相对较完善,但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行业标准体系和部品化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尚有很大距离。
  二是设计专业化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结构主体,缺乏从事钢结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国内设计院内钢结构专业设计院(室)极少,高水平专业设计师奇缺,并且熟悉钢结构的结构总工程师、建筑师和设备师都十分缺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三是标准化程度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高峰建议:
  一是开展体系认证相关工作。对现有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体系进行梳理和评估,由政府委托行业协会进行权威认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对获得认证的体系,按照成果转让方式在试点省份推广应用;可对现有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包括通用钢构件、预制围护构件、减隔震构件、整体厨卫、水电管道系统、防护体系等进行权威认证,并颁发认证标志,纳入国家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网,实现网上配送。
  二是加强设计专业化相关工作。开展建筑师和设备师钢结构专业知识的培训,在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再教育环节增加钢结构培训课程,对结构工程师开展钢结构设计培训等。同时,建议提高钢结构设计费率,对设计人员采取后补贴奖励等。
  三是加强标准化相关工作。
 
  ·路径·
曹志强代表:两招助力构建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材料、配套部品的集成,是建筑行业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全国人大代表,华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强在2021年两会期间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其发展应以试点工程、技术集成、管理创新为纽带,推动钢结构研发、设计、制作、安装、检测、维护、回收一体化建设,完善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
  他认为,构建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可从两方面努力:
  一方面,加强钢结构建筑标准化工作。“钢结构标准化是推动钢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目前亟须大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曹志强强调,钢结构标准化核心问题是通过标准化的构件及部品部件组合,实现建筑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标准化通用体系的建立是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实施途径。他表示,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钢结构建筑的特点,由政府委托行业协会组织编制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相配套的系列团体标准和图集,以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协会组织钢厂、设计院等上下游企业编制型钢产品库、设计手册和设计软件,鼓励使用高效能钢材。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大型钢结构建筑产业集团。曹志强介绍,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的钢结构建筑发展经验来看,大型产业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强,能够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原材料生产、研发、设计、加工、建造、检验、维护等全产业一体化,是钢结构建筑发展的重要实施主体。他建议,政府层面应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钢结构上下游企业建立实体运营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该类公司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可将课题和专项资金适当向企业倾斜,特别是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大型企业,支持其跨产业协同研发,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加大对大型企业产业化基地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税费减免、绿色金融支持、人才等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力度,扩大产业化示范试点覆盖面,通过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建议税务部门统一按照建筑业企业9%的增值税征收税费,从而有效降低钢结构建筑企业税负。
 
张志祥代表:推广钢结构建筑要做好3方面工作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装配式建筑包含混凝土、钢结构和木材3种形式。钢结构建筑相比混凝土式和木材式的装配式建筑,更加节能环保、安全性更高。”谈及钢结构的特点,全国人大代表,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张志祥在2021年两会期间这样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他建议国家对推广钢结构给予政策支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从以下范围重点推广钢结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米以上)、重点抗震设防建筑(学校、幼儿园、医院、重要建筑等)全面推广应用钢结构;抗震设防烈度Ⅷ度以上的新建高层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广钢结构住宅和农房;积极推进钢结构在老旧小区改造、军工设施、防灾减灾、城市更新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桥梁、轨道交通、交通枢纽、公共停车楼等),尤其是中小跨径桥梁等领域的应用。
  张志祥认为,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要做好3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钢结构建筑标准化工作。钢结构建筑的标准化是推动钢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实现钢结构建筑商品化和规模化供应、降低建造成本的必要条件。
  二是推动钢结构智能建造。应着力推进钢结构生产过程全流程数字化、关键工序智能化的工作,推动钢结构行业智能建造,实现钢结构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积极推广高性能、高效能钢材。大力推动高强钢、耐候钢、耐火钢等高性能钢材和热轧H型钢、方钢管等高效能的应用,减少钢结构加工厂的钢板拼接焊接生产,有助于提高钢结构质量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孙朝晖委员:建立多层面的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晓波
  目前,我国钢结构专业工程设计人才十分紧缺。据不完全估算,从事结构设计的工程师约30万人,其中有从事钢结构设计经验的工程人员仅1.5万余人,占比约为5%;有潜力从事钢结构设计的工程人员仅3万余人,占比约为10%。
  针对国内钢结构人员瓶颈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一级专家、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孙朝晖认为,应大力实施钢结构人才战略,建立起多层面的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的专业人员梯队,包括高层次人才(院士、专家、设计大师、总工程师、企业家等)、中层次人才(研发人员、设计师、工程师、 专业技师、检测师等)和基本操作层人才(技术工人、 产业工人等)。当务之急是加强专业设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
  孙朝晖建议,应从科教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3个方面着手解决。
  科教机构应该做好以下4项工作:增加本科阶段钢结构课程学时和学分,做好基础教育;增加钢结构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培养研究人才;开设国际工程专业课程和钢结构设计专业课程;编制设计软件、设计手册、标准图集,并开展培训。
  企业应做好培训钢结构与工业化专业技工、培训钢结构与BIM专业技工、培训钢结构焊工和智能化设备操作工人3项工作。
  行业组织应协调企业与科教机构,做好以下4项工作:开展建筑师和设备师钢结构专业知识培训;在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再教育环节,增加钢结构培训课程;对结构工程师开展钢结构设计培训;开展钢结构创新和设计竞赛,促进钢结构技术和设计创新。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杨珊山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