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两会特别报道】“我对科技创新和扩大内循环印象最深”——访全国人大代表,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张志祥

2021-03-11 09:29: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报道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顾学超 摄影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和扩大内循环这两方面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月7日,一接通视频连线,全国人大代表,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张志祥就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政府工作报告由注重速度转为更加注重质量。”
  图为视频采访现场
  “2021年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后,迈向现代化社会进程的起点,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节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6%的GDP增长目标,对钢铁行业来说,既有机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钢铁行业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怎样去做好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张志祥表示,“钢铁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建筑类钢材和为工业服务的钢材两大类。建筑类的钢材怎样在将来满足新型的建筑业态——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材料需求,怎样由普通的工业零部件原材料转型为工业零部件等问题都是值得所有钢铁人思考的。”
  图为采访视频截图
  突破“卡脖子”技术 须从三方面努力
  如何解决我国钢铁行业关键技术、产品“卡脖子”问题,张志祥提供了3条路径。
  一是转变对供应链、客户端的理解。一方面,要转变对供应链的理解。钢企应当与竞争力一流、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供应链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转变对客户端的理解。过去,钢企往往更关注价格,习惯用低价去获取客户。未来,钢企要转向用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服务来黏住客户。
  二是建立创新生态圈。钢企要从产品端贴近客户需求,针对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钢企可以与供应商一起,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性价比,也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建立创新生态圈。
  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钢企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的建设。此外,钢企还要重视队伍建设。此前,企业往往更加重视管理队伍,未来,要把目光转向科研队伍,为他们建设工作室等平台,让科研人员的收入同样值得期待。
  钢铁工业实现碳达峰容易、碳中和有挑战
  张志祥表示,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钢铁行业主要产生了以下3方面影响。
  从行业层面来看,碳达峰、碳中和将对钢产量产生影响。“如果钢产量快速增长,碳达峰可能很难实现。”张志祥坦言,“正因此,国家提出了要对钢产量进行控制。”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或将调整相关税收政策。例如,出口退税、钢坯进口少加税,一些初级产品通过进口来弥补等。
  从企业层面来说,碳达峰、碳中和对钢企的吨钢碳排放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现有长流程工艺可能加大废钢的比例,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其次,未来废钢用量将越来越多。我国目前废钢每年增加1000万吨~2000万吨,现在废钢量每年达到2亿多吨。据此估算,5年后我国废钢将达到3.5亿吨左右。废钢的增加,带来了短流程即电路流程的增加,这样也有助于实现碳减排。最后,钢企将积极探索新工艺,如非高炉冶炼等。
  “我对钢铁行业2030年实现碳达峰较为乐观。不过,碳中和的挑战确实存在,但也有很多机会。整体来看,我国钢铁工业还是非常绿色的。”张志祥说道。
  “十四五”期间,建龙将聚焦四个转型
  张志祥表示,“十四五”期间,建龙集团将聚焦“四个转型”。具体来看:
  一是向经营型企业转型。强化产业链延伸,深入推进工业用钢向高端化、本地化、零部件化延伸;深入推进建筑用钢的终端直供和延伸服务,结合钢铁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加大直供力度,强化延伸服务,促进“向建筑业综合服务商转型”的战略目标真正落地,推动装备制造业和建筑业态的调整。
  如何更加以客户为中心、更加满足装备制造业的需要?这是建龙集团向经营型企业转型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张志祥表示,建龙集团将从交易、物流、金融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此转变为经营型企业,而非简单的产品销售型企业。
  二是向数字化转型。建龙集团将基于工业4.0理念,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产运维中心、经营中心、科研中心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实现多个层面的数据及时共享和高效流转,实现内外部的高度互联互通,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张志祥认为,数字化转型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高度衔接、高度互联互通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建龙集团力争3年内实现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目标;与科研院所、工程及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战略客户共建科研生态圈,开展联合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力争3年内达到销售收入的3%,谋划建立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营造创新氛围,让科技人员愿创新、能创新,并把科技创新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通过这些措施,力争3年内实现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目标。
  四是向美好企业转型。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树立令人向往、催人奋进的愿景目标,又要知行合一,付诸行动。建龙集团将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共生共荣的企业员工关系;构建与相关方和谐共赢的理念,与相关方共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实现共生共荣。
  “要把企业变成价值创造、价值分享的生态圈,以此不断提升员工收入、不断增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共赢,在安全、环保、税收等方面给地方政府做更多的贡献。这是我们实现美好企业的目标。”张志祥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十四五”期间,建龙集团将力争实现三大战略目标:
  一是全资、控股钢铁产能达到5000万吨、参股钢铁产能达到5000万吨的钢铁规模目标。
  二是用工业4.0理念改造现有管理经营模式,实现内外部的高度互联互通及客户的精准服务的发展模式目标。
  三是打造“建筑业综合服务商”和高端、专业、优质的工业用钢供应商的转型升级目标。
  钢铁行业集中度有望在“十四五”末达到60%
  “目前,建龙集团在国内的兼并重组计划已经基本完成,在国内的产能已经达到4000万吨。海外项目布局方面,未来我们要加快推进马来西亚东钢形成500万吨规模,同时加强对欧洲、东南亚等区域的钢铁需求和前景分析,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区进行布局,推动在海外尽快形成1000万吨规模。”张志祥介绍,“未来,建龙集团将把重心放到如何提高现有企业竞争力上,在调整产品结构上下功夫。”
  对于国家提出的“前10家钢企产业集中度达到60%”的目标,张志祥认为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
  “在我看来,这个目标定得非常合理。”张志祥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毕竟我国钢铁行业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大行业,日本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很高,但日本钢铁总产量还不到1亿吨。所以,前10家钢企产业集中度达到60%是较为合理的。另外,我国钢铁占全球钢铁的比重达到56%,从这个角度来说,前10家钢企达到60%的集中度并不低。”
  目前,宝武、鞍钢及一些民营钢企在兼并重组方面动作不断,区域市场、专业领域的集中度近几年也在不断提高。张志祥预计,到“十四五”末,也就是说,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这个目标就能实现。前10家钢企产业集中度达到60%后,也将带来其他利好。“比如,区域市场将更加集中,这样就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也会出现较多的协调、合作等,这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张志祥表示。
  图为视频采访现场
  钢铁工业实现智能化还要靠自身
  今年初,建龙集团抚顺新钢铁智造中心正式投运,成为建龙集团首家、全国领先的全流程集成一体化管控中心。建龙集团抚顺新钢铁智造中心,就是建龙“十四五”期间向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之一。
  建龙集团在智能化道路上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提到智能化给钢铁工业带来的变化,张志祥深有感触:“这个中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产运维一体化,将生产运行、各专业、远程操作,以及铁、钢、材等的信息高度打通,还将整个操作运行集中在一个中心,实现了‘一个中心管到底’。”
  据他介绍,建龙集团目前正在建设经营中心,计划把采购、销售、物流和金融服务集中在一个平台运行。未来,建龙集团还将建设科研中心,与供应商、客户、科研单位等实现互联互通,把科研活动与生产现场结合起来,高度打通各项数据。
  “建龙的数字化平台包括包括3个:智能化的运维平台、经营一体化平台、科研一体化平台。”张志祥说,“这些平台建成后,将给建龙甚至整个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带来非常大的调整。”
  “我到智造中心去时,发现我们很多员工都很有自豪感。在一个如此现代化的中心从事钢铁事业,这完全摆脱了钢铁过去在人们心中‘傻、大、黑、粗’的印象,也能提升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改变钢铁工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张志祥表示。
  “对企业来说,要通过自己的调整转变为数字型企业。比如,要多引进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关键是要把行业技术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起来。”张志祥最后说道。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杨珊山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