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走进绿色钢城】河钢:引领低碳绿色发展 展现钢铁担当

2021-06-07 10:06: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通讯员 周宇 闫夏萌 报道

  “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总书记点赞的钢铁行业关键技术中,就有河钢集团参与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课题“球团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及示范”项目。2020年4月,该项目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在河钢集团实施了世界首台(套)“嵌入式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梯级氧化脱硝+SDA(旋转喷雾干燥法)协同吸收+预荷电袋式除尘”示范工程项目。“该示范工程是我国球团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一大创新,为我国钢铁行业环保升级和绿色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专家评价该技术时说。
  河钢集团始终秉持“人、钢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断强化国企责任担当,坚定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构建适应生态文明要求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钢铁企业绿色发展路径,持续引领钢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今年3月12日,河钢集团发布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并向社会郑重承诺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目标。
  “作为我国乃至世界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典范,河钢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主动作为,始终保持领先优势。”怀揣使命感和责任感,河钢集团勇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
  河钢集团把“既创造经济价值又创造战略价值”作为主攻方向,与国内知名大学、顶级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深化协同,不断加强钢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战略性研究与实践。
  2020年10月,河钢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聚焦“世界钢铁与全球经济、钢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未来钢铁与城市生态的关系”,致力于构建钢铁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圈。该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开启《重大技术创新与钢铁产业发展》《绿色化与钢铁产业发展》等4个课题研究。
  此外,河钢集团还与必和必拓签署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钢渣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以及铁矿石块矿的使用率提升等三大重点领域通力协作,为实现钢铁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优化产业布局和流程结构变革 推进全流程碳减排
  河钢集团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积极推动长流程向短流程变革,以绿色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实现全流程工艺的碳减排。在河钢唐钢新区,以打造国家A类环保企业为目标,实施脱硫脱硝等130多项国内最先进的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建设高效智慧能源环保管理系统,使所有排放指标比目前行业最严的“唐山市超低排放标准”还要再下降10%,达到国际最先进环保水平。在河钢石钢新区,通过构建短流程生产布局和科学的能源利用体系,实现等量级生产规模污染物减排70%以上,以及生产、生活废水综合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构建多元能源结构体系 加快传统冶炼模式转型
  河钢集团按照开源、降耗、节能、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大比例“废钢+直还铁”炼钢、节能型炼钢技术、高炉喷吹氢气等技术,深入推进能源利用高效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持续提高绿色电力的消耗占比。
  今年5月,河钢集团在张家口启动建设全球首例氢冶金示范工程。该工程采用氢能替代传统高炉碳冶金工艺,年可减碳幅度达60%,为推动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迈出示范性、关键性步伐。
  强化科技创新 积极推进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研究
  河钢集团主动承担国家科技创新任务,加强与国内众多一流研发团队合作,持续加强行业超低排放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2020年,河钢集团完成的“钢铁烟气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关键技术与应用”技术,荣获我国环保领域最高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发的“钢铁行业重点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耦合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等。
  一项项务实举措,不仅生动诠释出河钢集团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付出的努力,也带动了河钢集团生产技术、能源管理、资源利用等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目前,河钢集团主要环保指标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指标实现业内领先。河钢集团继在此前成为国内首家荣获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卓越奖”钢企之后,还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河钢集团旗下河钢唐钢、河钢邯钢等子公司被工信部评为 “绿色工厂”、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首批企业。
  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河钢集团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引领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河钢方案,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烙上“中国印记”。
  (图片来源:河钢集团)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陈灿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