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两会云客厅】政府工作报告“钢钢”好

2022-03-09 09:57:00

  政府工作报告“钢钢”
  主持人:樊三彩 何惠平 朱晓波 陈晓莉 刘加军 李倩 张苓 丁卫国 邵启明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3月5日,一份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政府工作报告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回响在我们耳畔。一份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份施政纲领,向我们讲述属于全国人民、属于中国钢铁的“春天的故事”。
  从这份报告中,大家或读到了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决心,或感受到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魄力,亦或触摸到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量,还有人为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智慧鼓掌……那么,钢铁人读到了什么?本期《两会云客厅》邀请了钢铁行业及有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企业代表,请他们聊聊政府工作报告中与钢铁有关的那些事儿。
本 期 嘉 宾
全国人大代表,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侯 军
全国人大代表,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 张志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集团中南钢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 李世平
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 朱小坤
全国人大代表,冀南钢铁集团董事长 王树华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钢管管加工厂主任电气师 李刚
全国人大代表,河钢承钢物流公司车辆段党支部副书记,河钢承钢党委委员、工会副主席(兼职) 鲍守坤
全国政协委员,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一级专家、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 孙朝晖
(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图为侯军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图为李世平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图为朱小坤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图为王树华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顾学超 摄)
  2021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您怎样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5%左右GDP增速目标?
  侯军:今年GDP增速目标设在5.5%左右,高于过去两年的平均增速,可以说,既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又具有挑战性;既体现了实事求是,更体现了主动作为。
  更进一步讲,这一目标符合我国潜在增长率正常水平,综合体现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基本要求,是我国在平衡速度和质量、统筹发展与安全、综合考虑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设定的,属于合理增长区间,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张志祥: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下,GDP保持一定的增速还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会产生其他风险。因此,5.5%左右的预期增速目标是很合理的,主要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
  李刚:今年确定的GDP预期增速虽然比去年的实际增速小,但我认为,这正是基于我国所处的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体现。
  孙朝晖:今年的GDP增速目标是基于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环境而提出的,充分反映了报告频繁提及的“稳”字,也表明了要坚定做好中国自己事情的态度。
  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您认为这向钢铁行业释放了哪些信号?
  侯军: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政策信号含金量高、涉及面广、针对性强,送出了减税退税和增进民生福祉的一系列“大礼包”,尤其是与钢铁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增强了我们心无旁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比如“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 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等提法,为解决钢铁行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缺乏资源掌控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降耗减排、关键技术攻关等重大问题提供了路径。
  张志祥: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是,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和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有关内容。
  第一个方面,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第二个方面,科技创新的内容在报告中占了非常大的篇幅,我也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制造业目前已经做到全球30%的份额,接下来是怎么变强的问题。如报告提出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内容,都非常利好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
  李世平:我感受比较深的是总理说“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
  同时,报告里提出的几个措施,我认为是恰逢其时。第一个是对中小企业等现在面临的很多困难出台了相应的退税减税、融资政策,而且力度相当大,如全年退税减税额达到约 2.5万亿元。第二个是提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为多年来最大增幅,而且确保到达基层。这对于支持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行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三个是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主要用于工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的改造。第四个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提出要“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李刚:我对今年布置的任务,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支持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优惠退税政策、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优惠金融政策等内容印象深刻。
  王树华:报告中“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令我印象最深。
  报告还释放了这样一些信号:一是国家将继续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二是将着力强化创新引领,稳定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我们民营企业应沿着这一政策导向,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继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鲍守坤: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布置工作措施有力,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把脉开方、聚焦人民群众冷暖可知可感,非常振奋人心。
  孙朝晖:第一,作为科技界的委员,我特别关注的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管理方式等内容。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希望在“十四五”期间这些举措能够得到全面落实。
  第二,我还特别关注重点支持制造业等行业留抵退税的内容。事实上,2021年制造业在这方面也得到了很多实惠,可以看出国家仍然在加大力度振兴实体经济。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2年工作任务,您认为钢铁行业接下来应如何发力?
  李刚:我国钢铁行业也要按照国家要求,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要规划好、调整好我国钢铁生产总体布局,优化上下游产业链结构,坚决淘汰掉落后产能,帮助有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企业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提高智能制造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真正与世界先进钢铁企业对标对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朱小坤:除满足国内同等产品进口替代的需求外,我国钢铁行业还应加大高合金特钢产品和合金粉末钢的出口比例,鼓励高端钢铁产品出口,对钢铁行业细分领域的特种高合金钢材和合金粉末钢继续实施出口退税,增加中国特钢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不仅仅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要求,也是中国制造引领世界的关键。
会外云连线
沈彬
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 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一新
南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天福
晋南钢铁集团总裁
王社昌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1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您怎样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5%左右GDP增速目标?
  沈彬:我认为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这既是经济保持合理增长的需要,也是应对外在复杂形势的需要,有利于钢铁上下游行业稳预期、增信心。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量的增长,但更应注重质的提升,钢铁企业应在GDP“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中把握机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一新:5.5%左右的增速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充分体现了主动作为、积极务实的工作导向。同时,报告对今年9个方面的政府工作任务做了具体部署,体现了政策的组合性、针对性和连续性。
  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您认为这向钢铁行业释放了哪些信号?
  沈彬:政府工作报告对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制造业等实体企业来说干货满满。如报告明确指出,新一年要“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都进一步提振了企业新一年发展的信心。
  我认为,这提醒钢铁企业应加大对先进冶炼技术、低碳节能技术、绿色产品制造、智能工厂建设等的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黄一新:政府工作报告给我两点深刻的印象:一是始终强调做好一个“减”字,二是坚定一个“稳”字。报告多处提到“减”的思路与举措,比如通过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企业的呵护。在部署重点工作时,报告表示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彰显了“以稳谋进”的战略定力。因此,钢铁行业的发展同样要“稳中求进”,“稳”创新发展之心、专注务实之心。
  张天福: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但我们依然能够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这是十分幸运的,主要得益于党中央为我们定针指向。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当前和平稳定发展的局面,珍惜现在的发展机遇。
  另外,不论是“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还是“推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大力支持,钢铁业应该乘势而上,积极作为。
  王社昌:从财政政策上看,今年政府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报告指出,中央预算将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这也表明,在“十四五”期间,一些民生、基建等项目将全面启动,对钢材需求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
  还可以看到的是,政府投资将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预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同时还将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而“旧改”的大规模投资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落地,小区道路及水电管网改造、房屋修缮等工程亦将推动对钢材的持续需求。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2年工作任务,您认为钢铁行业接下来应如何发力?
  沈彬: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节能低碳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当前仍面临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压力巨大的现实,尤其是在节能降碳技术创新方面瓶颈明显,需要钢铁行业、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联动攻关。
  沙钢将与行业企业共同努力,未来力争通过技术创新应用,走出一条富有沙钢特色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之路。主要做法是:狠抓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用能结构优化,以及用能效率、循环利用和绿色产品比例提升,同时努力在低碳技术研发攻关上取得新突破,特别是抓好超薄带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三代铁水“三脱”预处理技术-铁水精炼炉(RIF)的研发及工业化,高端产品深加工应用等,确保在2030年甚至更早时间实现碳达峰,2035年左右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30%,2050年实现碳中和。
  黄一新: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等,这一系列政策都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东风。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升制造业实力、解决“卡脖子”难题、落实“双碳”目标要求等都是钢铁企业的发力点。
  张天福:我国钢铁行业进入产能产量“双控”时代,低碳环保、超低排改造将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把新发现、新引进、新研制应用到每一个工序环节,不断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提升产业附加值;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从精到优、从优到特的产品升级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特钢加工产业;加强源头控制,积极探索氢能源利用技术,发展新能源、清洁运输产业,加快降碳实施进程;加大厂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实现资源充分利用、能源高效转化、环境持续改善。同时,全体员工要立足本职工作,扎实履职尽责,有针对性地将各项指标做到极致完美,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破解集团发展瓶颈。
  晋南钢铁各单位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增长、调结构,提升产品质量,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出成效;充分发挥技校优势,积极开展大规模、专业化、高质量、实效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实实在在地提升员工技能;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把员工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在大病医疗、助学扶困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着力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真切切地关心关爱员工;有胸怀、有格局、敢担当、敢作为,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及时有效沟通协作,构建新型和谐政企关系;把握好、利用好政策红利,科学精准地运用政策工具,统筹好生产和安全、发展和环保,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社昌: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一系列重大项目需要启动,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都与钢铁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钢铁及相关制造业要充分发挥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的三大功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提升与其他行业和社会融合发展的水平。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