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杨悦 报道
记者 朱亚明 通讯员 谭承温 摄影
“钢铁行业的很多节能减排降碳项目本身收益明确,现金流充裕,是金融机构眼中的好项目。钢企仔细做好对接工作,就一定能够用好、用足绿色金融为其提供的服务和支持。”在12月9日召开的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现场启动会上,国家开发银行贷委会专职委员(正局)卢汉文在讲话时,明确指出了绿色金融与钢铁行业实施节能减排降碳项目之间的关系,分别介绍了什么是绿色金融,钢铁行业在“双碳”战略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详细阐述了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降碳项目与绿色金融做好对接需要做好的五项重点工作。

图为卢汉文作《绿色信贷助力钢铁产业绿色发展》
卢汉文表示,绿色金融就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资、项目运营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基金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划分了六大类,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升级、绿色服务。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都包括在上述目录中。
卢汉文指出,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例如,企业“包袱重”、资产负债率高(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由5年前的70%左右降至62.27%)、产能压减任务重、减排约束压力大、技改投入资金大、融资渠道不畅、企业盈利能力弱等。
“部分钢企在‘双碳’目标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今年,钢铁行业的盈利情况不是很理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6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5759.7亿元,同比下降3.6%;营业成本为43326.5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利润总额826.1亿元,同比下降68.7%。我搜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今年上半年,一些典型的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没有低于50%的,平均来看,基本都在60%左右。这些还都是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他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为60%以上,有的可能高于70%。可以说,钢企的财务压力比较大,无论是发债还是找银行融资都比较困难。”他讲道,“当然,也是有机遇的。钢铁行业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科研创新能力强。同时,国内市场巨大,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还有国家政策支持,资金市场活页、资金成本‘低’等。此外,很多节能减排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本身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
卢汉文表示,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超低排放改造,没有资金支持任何项目建设都无法落地。为此,他建议,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降碳项目与绿色金融做好对接需要做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构造一个好的项目或项目包。“很多企业关注的重点是资金如何落实,但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资金虽然重要但不是首要的,关键还是要看一个项目的建设运营有投入有产出,经济效益有保障,良性运营,可持续发展。一个项目能否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应该取决于这个项目在投资者眼中是不是一个好的项目。”他解释道,“如何去构造一个好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整个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比比较可观。一个项目或一个项目包的投入产出收益,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低于6%~7%(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不同主体不尽相同)。这可以是一个独立清晰的技改项目,也可以是生产线的上下游项目组合,也可以是有收益和无收益组合构成一个项目,以确保项目整体的收益率较高。效益率越高,项目越有吸引力。”
二是要做好可研报告。卢汉文表示,可研报告对于一个项目能否成功与绿色金融对接是至关重要的。在可研报告中,尤其要包括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内部收益率)、资金构成建议、项目建成与运营风险分析。
三是手续要完备。卢汉文指出,除了项目规划和可研报告之外,企业也需要具备用地、环评等手续。
四是落实投资主体、建设主体、运营主体。如果企业自身实力弱、资产负债率高、项目建设力量不足,运维经验少,可以引入合作伙伴,构造稳定可行的合作模式,包括EPC、BT、BOT、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
五是落实项目资金。在确保资金能够到位的前提下,降低(融资)资金成本,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率。同时,钢企也要用好财政、金融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手段,了解金融机构的关注点和风险偏好,做好引资和融资(申请)。
最后,卢汉文表示,金融机构与企业是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金融机构需要对客户的融资申请要做好尽职调查、合作谈判、企业信用评级等一系列工作。授权评审报告就是金融机构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对企业授信、企业贷款申请的论证分析报告,主要包括项目背景、项目意义,借款人分析、股东分析,项目评审和行业分析等。这些要素或者评审审议的要点很重要,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得到银行的贷款批准。“当然,企业的实力、项目的好坏也决定了其能否与金融机构顺利合作。”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