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 一代材料一代创新

2023-03-20 11:29:00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最根本的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能够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卫星导航、能源技术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显著进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钢铁材料是国民经济的柱石,是工业制造业的脊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大到桥梁、航母,小到钢针、笔芯,都与钢铁制造紧密相关。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材料,一代创新。新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是其他领域开展创新实践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这必然不能没有钢铁材料的助力,拿其中之一来说,高端装备的发展和创新,一定离不开先进材料的支撑,反过来看,高端装备又能帮助实现先进材料的生产和应用,二者相辅相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让我们钢铁科技工作者们更加奋发有为,我国生产的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和建筑桥梁用钢等钢铁产品已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一批产品实现了全球引领,量大面广的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钢铁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需求,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就拿首钢来说,通过自主创新,我们的很多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进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我们的产品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大国重器”中都有钢铁材料的身影,三峡白鹤滩水电站使用的电工钢、“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使用的海工钢、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使用的桥梁钢等,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钢材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实现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实现钢铁工业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发展,需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要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对于我国钢铁工业而言,绿色化、智能化和产品品牌化将引导我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围绕绿色化,重点在极致能效提升、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围绕智能化,重点在智能工厂建设、智能检测装备及核心部件、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研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材料问题,开发高强度、长寿命、多功能性钢铁新材料。
  二是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是钢铁工业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钢铁行业也面临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吸引力不够、自有人才跨专业转型难度大等问题。为此,钢铁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科技人才全周期、全链条的自主选拔和培养,逐步健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完善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效能;另一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依托科技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对标国际标准,优化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为世界一流人才和团队提供事业平台。
  三是要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钢铁工业作为产业链中间环节,要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构建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链的“链主”地位,积极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进标准化战略,加强新材料、低碳、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以标准的迭代升级赋能产业链发展,让更高性能的钢铁产品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朱国森(作者系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