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传承奋斗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中国冶金报社赴承德开展主题教育党日暨团队拓展活动小记

2023-08-23 09:58: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杨悦 报道
实习记者 朱亚明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冀北的秋日阳光明媚。2021年8月23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承德时,围绕弘扬塞罕坝精神、加快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月17日—19日,在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玉千,党委委员、总编陈琢的带领下,报社党办、工会、团委组织部分员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承德,开展了为期3天的主题教育党日暨团队拓展活动。
图为中国冶金报社一行在塞罕坝展览馆内集体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点赞的塞罕坝精神,是在承德大地孕育发展的一面鲜红旗帜,是鼓舞承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值此全国生态日之际,中国冶金报社党员干部沿着总书记足迹,走进文化古城承德,重温塞罕坝精神意义非凡。”陈玉千表示。3天时间里,中国冶金报社一行来到包罗万象的承德博物馆感悟民族团结、文明交融的历史启迪;深入绿意盎然的塞罕坝林海,感叹荒漠变绿洲的精神力量;走进智慧与绿色并存的承德钒钛,见证钢铁企业全面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为中国冶金报社一行参观承德博物馆。
  鉴往知来 读史明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鲜活的,既有通史也有专史,各个方面都要研究透,要因地制宜开展研究阐释,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在承德博物馆,中国冶金报社一行视听感受鲜活的历史,在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印记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大家在展厅内不时驻足欣赏历史文物,仔细倾听讲解员介绍的清代民族关系发展和多措并举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等情况。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1780年,为迎接六世班禅来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将这座塔安供在专为六世班禅建的须弥福寿之庙里。”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陈琢举起手机把这座金碧辉煌的宝塔摄入镜头。“当年,六世班禅是在断然拒绝英国人企图分裂西藏和祖国的一系列拉拢利诱后,打算向皇帝当面禀报英国人的图谋而来的。乾隆皇帝对他的到来也非常重视。这座塔,正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见证。”陈琢说,“穿越时空触摸历史文脉,可以真切感受中华民族沉淀千百年的内生力量,这也正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中国冶金报社党委委员张燕明感慨道:“参观承德博物馆让我很有感悟。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为后世发展贡献了很多政治智慧。”这一观点引发了中国冶金报社咨询研发部资深研究员申延军的强烈共鸣:“的确,农耕文明建立的王朝1000多年长期面临‘北患’问题,清朝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满蒙联姻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了中央凝聚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很有智慧。”“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56个民族一定可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长期和睦共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燕明说。
图为中国冶金报社一行在塞罕坝展览馆门口合影。
  感悟精神 艰苦创业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百万亩绿色林海的起源地——尚海纪念林,亲切会见了林场三代职工代表并表示:“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8月18日,中国冶金报社一行深入塞罕坝,远眺苍翠连绵,四顾风景如画。在塞罕坝展览馆,中国冶金报社一行更直观地了解到三代塞罕坝人半个世纪以来在沙地里播种、在石头缝里栽绿从而创造的绿色奇迹,深刻感悟到何谓“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图为中国冶金报社一行在塞罕坝展览馆参观。
  “新中国成立后,三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在半个多世纪的耕耘与坚守中,塞罕坝人也用热血和汗水铸就起‘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竖起了一座令人鼓舞的绿色发展精神丰碑。”陈玉千感慨道,“中国冶金报社此行人员有三重身份,既是党员,钢铁人,又是媒体人。作为党员,我们须深知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深刻领悟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自觉以其培根铸魂,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直面各种风险考验。作为钢铁人,塞罕坝林场的蜕变史与钢铁工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既往奋斗史高度契合,又能为钢铁行业践行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使命领航指引,重温塞罕坝精神,有助于激发钢铁人干事创业的无限热情。作为媒体人,通过此次主题教育党日活动,我们务必弘扬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塞罕坝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赋能添彩。”
 
图为讲解员正在为中国冶金报社一行讲解“六女上坝”的故事
  “‘六女上坝’的故事令我深受感动,她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春天造林的时候,她们将一棵棵带泥浆的树苗放到植苗机上,两手不停地取苗、放苗,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不管条件多么恶劣,繁重的工作非但没有将她们打倒,反而更加激发了她们的斗志。她们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用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中国冶金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杨凯激动地说。
  “没错,特别是听到因为当时房屋不够住,她们就只能住马棚、窝棚。哪怕是冬季零下40度的天气,她们依旧坚持在没过膝盖的大雪中上山伐树。正是几代塞罕坝人这样无怨无悔的付出,才有了绵延百万亩的林海,这是塞罕坝人最伟大的地方。”中国冶金报社视觉中心视频编辑李思萌回应道。
  团结协作 鼓舞人心
  当日下午,《中国冶金报》一行在当地八旗大营拓展基地开展了“不倒森林”“能量传输”“生命火环”等多个拓展训练项目。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30多名干部职工迅速组成4支队伍分头开展项目训练。
  “我们只要把竿子立直听到指令后向上脱手并快速握住前面的竿子,就能保证竿子一直不倒。”
  “我觉得我们可以向后稍微给队友递一下竿子,方便快速反应。”
  各个队伍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不倒森林”要求各队每位成员手掌心压住一根竿子且直立在地上,大家转圈行进交换竿子且保证竿子不倒。这作为第一个项目成功凝聚起了大家的团结协作精神。
  “能量传输”难度增加,更加考验大家团结攻坚的毅力与能力,一次次失败后再尝试,终于迎来了一个个队伍成功的欢呼。
图为参与团建活动项目人员在分成4个小分队后,其中一个小分队成员正绘制分队旗帜。
图为小分队成员正在进行“能量传输”项目。
  在拓展活动的最后,大家围坐在草坪上,手中握着同一条绳索,每个人尽全力才能拉成一个标准的圆。大家拉紧绳索,挥舞双臂上—左—下—右旋转,感受彼此支撑的团结力量。正如一代又一代护林人所传达的塞罕坝精神,只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团结一致,才能让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变为如今林的海洋。
图为全体参与拓展活动职工正在进行“生命火环”项目。
  见证钢铁“智慧” 共赴高质量未来
  8月19日,中国冶金报社一行来到承德钒钛参观钒钛主题馆与冷轧产线。走进钒钛主题馆,一段《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攻关》3D全息动画引得众人驻足。画面里,一名炉前工人用钢钎奋力疏通高炉铁口,火红的铁水瞬间奔涌而出,一旁屏息凝视的冶金专家和工人欢呼雀跃。
  “1965年8月份,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世界性难题在承德钢铁厂1号高炉被攻克,不仅为当时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打开了技术通道,而且让承钢成为中国钒钛产业化先导企业。该技术于1979年获得冶金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承德钒钛党委副书记赵建东的介绍让中国冶金报社一行倍感振奋、自豪。
图为中国冶金报社一行参观钒钛主题馆。
  随后,大家前往承德钒钛的冷轧产线。在这里,《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在酸洗区域,一辆无人天车从产品库存区域上空安全、快速驶过;在镀锌区域,“铛铛”几声,一卷钢卷在产线上顺利展开,随即进入各设备高速运转,除了来参观的中国冶金报社一行,生产线上看不到任何工人。
  工人都去哪了?“操作人员如今只需要在产线两端的操作室内便可完成一系列生产任务。现在钢厂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工人们的工作压力减轻了,技能水平也提高了。”讲解员讲道。据赵建东介绍,今年初以来,承德钒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主工序产线智能化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产线智能水平,还于2月份推动承德钒钛高炉系统智能化管控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成功释放钢企转型发展智慧动能。
图为中国冶金报社一行参观承德钒钛冷轧产线。
  “此次来到承德、深入承德钒钛,让我有了几点感悟:一是承德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却因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名扬天下;二是承德钒钛很牛,矿铁钢钒钛都有,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三是承德钒钛如今找准了钒钛新材料的定位,做强产业链条,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天的活动圆满结束,返程途中,中国冶金报社经济中心装备部老干部王庆感慨道。
  “团结自有万钧力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才能为报社干部职工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做贡献。我希望,通过此次主题教育党日活动暨团队拓展,全报社可以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维护报社荣誉,共推报社高质量发展,共享幸福美好生活!”陈玉千最后讲道。
图为拓展项目结束后中国冶金报社一行欢呼着抛高色彩绚丽的队服并留影。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