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米飒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朱亚明 摄影
9月8日,在2023第四届全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会上,南钢副总裁朱平做了南钢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在报告中,朱平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协同发展、智慧发展,详细介绍了南钢立体式、全方位的发展思路和经验。

图为朱平
01 绿色发展:环境治理
“南钢的绿色发展以建设美丽的都市型绿色钢厂为目标,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近些年,我们累计投入了100多亿元,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设施,努力打造人与钢铁、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工厂。”朱平介绍道,细数荣誉,如今的南钢已成为钢铁行业能效领跑者、江苏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获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近年来,南钢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环保治理工程,全流程、全工序通过了超低排放评估和公示。在有组织排放治理方面,南钢将原有高炉、转炉、球团、烧结工序的湿法除尘或湿法脱硫设施全部拆除,改造成干法工艺,既达到了超低排放标准,又彻底消除了湿法工艺产生的白色烟羽对环境的影响。
在烟气治理上,南钢采用BSNCR生物质脱硝技术,完全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在行业内首次采用焦化脱硫废液焚烧制酸工艺,解决了焦化行业脱硫废液难以处置的瓶颈问题;在焦炉煤气脱除硫化氢装置上,采用DDS生物质脱硫工艺,达到焦炉煤气精脱硫的目的,同时将焦化厂化产工序尾气进行收集处理,实现焦化无异味。
南钢通过建设除尘系统,彻底解决了高炉、转炉区域粉尘问题。在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南钢已建成4座原料智慧料场,做到料场全封闭、操作无人化;建成全封闭煤筒仓和焦炭仓,实现了进料出料和仓储全封闭、智能化。在清洁运输方面,南钢实现了清洁运输比例超过了80%的目标。在固废处理方面,南钢建设了除尘灰提钾钠装置,每年可提炼4000吨氯化钾;建设了年处理能力达25万吨的转底炉项目,对除尘灰等含铁含锌固废实现资源化利用;采用最先进的钢渣“辊压破碎—有压热焖”工艺和“滴罐粉化工艺”,解决了钢厂渣处理区域环境差的难题,增加了铁元素的回收。在废水处理方面,南钢采用了国际先进的“AIS生物+臭氧深度处理技术”,实现了稳定的达标排放。
02 低碳发展:节能降耗
“在低碳方面,南钢成立了绿色低碳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完善了‘双碳’工作推进体系,并制订实施‘碳十条’行动纲要。”朱平介绍说。
一方面,南钢大力开发高强度、高韧性、高疲劳性、耐候、耐磨、耐腐蚀钢材和复合板等绿色优质特殊钢,减少钢材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助力下游行业实现低碳发展。
另一方面,南钢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南钢在国内率先将大型电厂的亚临界发电技术应用于钢厂富裕煤气发电机组,发电效率提升20%以上;率先在电炉工序安装汽化烟道系统,回收8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烟气,每小时可产生20吨高品质蒸汽,年可发电2100万千瓦时;同时还建设了国内用户侧最大的储能装置(4兆瓦/123兆瓦时),在15年的生命周期内可产生6亿元效益。
另外,南钢积极参与行业低碳标准制定,助力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建设;完成中国钢铁行业首单碳补偿铁矿石交易;开拓绿色产业,形成3家能源公司、10家环保公司的能源环保产业平台,为钢铁行业和社会提供节能降碳和环保服务。
03 协同发展:产城融合
朱平介绍说,近年来,南钢按照“厂区”变“景区”思路,打造“城市化+生态化”的产城融合样板。
南钢打造了钢铁博物馆、霸王山纪念馆、江边生态公园等一批景点,南钢景区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各方游客2万余人参观游览。
同时,南钢还积极与社会和周边企业共享生态资源。南钢使用周边电厂的压缩空气,使用周边化工厂富裕的氧气,减少了相关企业富余资源的浪费。南钢利用余热制成热水,向周边学校、浴室和宾馆每年供应热水;主动申领“焚烧废金属”许可,积极消纳社会废弃物。另外,南钢还积极发展钢铁以外的新兴产业,并且安排并购企业落户南京。截至目前,南京凯勒、金宇智能、柏中环境等子公司已落地13个项目,累计在南京投资额达66亿元,总资产达110亿元,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城融合。
04 智慧发展:数智领航
在智能制造方面,南钢始终走在行业前沿。近年来,南钢打造了行业首个覆盖业务最广“智造+经营+生态”集群式一体化智慧运营中心和南钢生产运营管理的“工业大脑”——智慧工厂数字孪生系统,可实现公司级、产线级和设备级的逐级互通。
结合绿色发展需要,南钢还上线了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实现24小时全方位动态监控;启动了智慧能源一体化管控平台项目,包括能源监屏等八大功能模块和开发煤气平衡寻优等七大智能决策模型,推动企业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
“未来南钢将持续开发更高强度、更耐磨、更耐腐蚀的绿色钢材,不断探索碳减排的工艺路径和技术方案,努力争做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朱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