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崔正友:通过全方位创新再次证明钢铁未来价值

2023-10-18 10:01: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吕林 报道
记者 朱亚明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铁,被称为神的礼物。钢铁是人类造出的最完美的材料。”
  “作为钢铁人,钢铁的价值值得我们引以为傲。钢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
  “钢铁积极顺应可大量供应的经济型材料的时代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成具备优秀经济性和可用性的不可替代材料。但是,在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技术创新的大趋势下,钢铁行业面临突破性创新课题。”
  ……
  10月15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暨2023年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上,世界钢铁协会会长、韩国浦项集团会长崔正友在主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钢铁的价值,并对未来低碳时代的钢铁产业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图为崔正友
  崔会长指出,应对大趋势带来的行业整体结构变化,要求钢铁在原料与能源、工艺技术、市场等价值链层面进行全方位创新。
  就原料与能源层面而言,未来钢铁竞争力取决于绿色原料和绿色能源,作为绿钢生产核心原料,废钢、DR(直接还原)球团、再生能源等需求将急剧增加,而绿色能源仍未具备稳定、经济供应条件,未来需协同大规模投资和技术创新向绿钢时代转型。崔会长指出,作为生产绿钢的核心原料,废钢、DRI(直接还原铁)等含铁原料和再生能源的供给不均衡可能性增加,使培育废钢铁循环生态圈、确保DRI原料粉矿和DR球团生产能力变得越发重要。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透露,碳中和方案中要求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比应为31%,而现实中预计仅为22%。未来钢铁的可持续增长需同时实现绿色原料保障和能源低碳转型,经济型创新技术的尽早商用化和能源基础设施的积极推广是重要课题。
  就工艺技术层面而言,未来钢铁行业通过结合脱碳炼铁技术开发和运行效率智慧化,从根本上转换生产方式。钢铁企业表示,2030年难以获取充足的绿色能源和含铁原料,脱碳技术商业化也需要较长时间,需要多种技术及生产方式的复合应用。崔会长指出,未来将以3条工艺(氢还原炼铁、结合CCUS的高炉炼铁、利用清洁能源的废钢电炉)技术为主,期待2050年实现钢铁净零碳工艺技术的完全商业化,为此必须同时开展氢、再生能源等能源及相关基础设施领域技术创新。崔会长表示,废钢EAF(电弧炉)的快速推广和NG/H2- DRI- EAF(天然气/氢气-直接还原铁-电弧炉)的渐进式发展备受瞩目,较长时期内将以天然气和氢气混合作业的方式为主,到2030年,天然气和氢气混合方式的全球产能预计达到2500万吨规模,然而只有CCUS结合高炉—转炉法(BF-BOF with CCUS)设备才能覆盖的产品市场领域仍然存在,因此解决CCUS结合高炉—转炉法的技术问题是现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就市场层面而言,城市向绿色、数字化方向发展,移动出行、再生能源、建筑/基础设施相关钢铁需求快速增长,客户对钢材性能的需求转向多样化。崔会长强调,除脱碳这一基本条件外, 同时应符合经济性、高强度、高性能等多样钢材需求。
  崔会长相信:“通过创新,钢铁行业将在经济、环境、社会全方位再一次证明钢铁的未来价值!”
  他进一步分析了钢铁行业未来价值的三重内涵。
  一是经济价值——铁的成长和进化将持续。崔会长指出,钢铁以优秀的经济性和可用性为基础,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材料,加强其角色和地位。钢铁以19亿吨压倒性消费量证明了其经济型量产材料的价值。到2050年,世界粗钢生产最高将达27亿吨,相比目前预计增加8亿吨,新兴国家的钢材需求到2050年将增加6亿吨。
  二是环境价值——钢铁可从根本上实现CO2减排。崔会长表示,钢铁具有较高的再利用率等特征,是最符合构筑循环经济的材料,将在推广全产业循环经济中起到引领作用。未来钢铁行业通过向环保炼铁工艺转型从根本上去除CO2,协同原料及能源行业促进供应链低碳化,同时在实现原料—生产—消费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过程中,加强钢铁角色,谋求温室气体减排、资源效率与循环最大化。
  三是社会价值——钢铁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崔会长表示,钢铁行业在未来作为基建的必要材料将继续扩大供应量,为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环保等人类共生发展的共同目标——UN SDGs(2015年联合国会员国全员一致通过。以不让任何人掉队为口号, 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关系5个领域提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环保的17个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做出贡献。
  最后,崔会长号召为实现创造符合未来社会的新的经济、环境、社会价值的愿景,在全价值链开展钢铁行业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紧密合作,期待中国钢铁行业积极参与全球低碳循环等合作并提出最佳实践。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