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新型储能助力钢铁行业能源转型专题论坛在南京召开

2024-04-28 10:31: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樊三彩 报道
 
  4月23日,新型储能助力钢铁行业能源转型专题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主办,江苏昆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昆仑互联)承办。本次论坛是“CESC 2024 第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的分论坛之一。
会议现场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星,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肖邦国,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王志忠,昆仑互联执行总裁周玲霞为论坛致辞。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司长黄利斌对国家“双碳”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设计师熊超做了《新型能源体系下中国钢铁工业能源转型路径》主题报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能源处处长郜学、昆仑互联钢铁事业部总经理周必华主持会议。
  张星致辞表示,新型储能正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储能也是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之一,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江苏省工信厅将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企业与钢铁企业开展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深入推进全省钢铁行业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效的提升、资源的循环利用,力争在全国钢铁行业新一轮能源革命中走在前、做示范。
张星
  肖邦国致辞表示,目前,钢铁行业正在持续推进极致能效和能源转型,面临新能源应用带来的用能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问题。他分析指出,钢铁行业储能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应积极拥抱融入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工艺系统与能源系统重构势在必行;应通过提升绿色能源生产及在钢铁行业中的消费比重,实现能源行业与钢铁行业耦合发展、协同降碳。冶金规划院作为唯一拥有钢铁全流程专业的研究机构,引领性的提出了C+4E低碳发展理论、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用能体系等理念,未来将继续以推进行业进步为使命。
肖邦国
  王志忠致辞表示,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有决心、有耐心,更需要有智慧、有行动。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起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讨合作的高端平台。一方面,让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商、钢铁企业等多方主体有机会深入研讨新型储能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政策需求等关键问题,形成共识,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鼓励跨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规模化应用,共同破解行业瓶颈,加速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步伐。
王志忠
  周玲霞致辞表示,昆仑储能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将先进的储能技术应用于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中,秉持“减用能、优节能、增储能、补绿能”的理念,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能源技术及储能技术,成功打造出集远程运维、能效管控、安全管控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昆仑能源互联网(INECO平台)。未来,昆仑储能将与各方共同努力探索,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在钢铁行业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周玲霞
  黄利斌表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也是资源能源消耗、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按照“聚焦一个行动、构建两大体系、推动六个转型”的总体部署,坚持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推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坚持两手发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绿色制造支撑体系;找准方向和重点,全面推动“六个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资源利用信息化转型、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统筹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与绿色低碳转型。
黄利斌
郜学主持
周必华主持
  熊超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钢铁能源转型的政策背景、战略路径,并对未来能源转型方向进行了展望。他指出,当前,光伏+钢铁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风力+钢铁蓄势待发、生物质+钢铁发展空间广阔,要发挥储能的战略作用,构建钢铁用能新格局。他建议,钢铁企业发挥二次能源可调节性强的优势,以储热、电化学储能、空分储能、煤气柜等储能系统为重要桥梁,与可再生能源构建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的能源体系,同时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副产煤气、余热余压自发电机组相衔接的智慧电力供应网络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
熊超
  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昆仑互联、阳光电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领储宇能科技有限公司、蚂蚁集团、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陕鼓集团、北京盛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围绕新型储能话题进行主题报告。
  来自中国宝武、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攀钢集团、中天集团、永钢集团、敬业集团、沙钢集团、山钢集团、南钢股份、衢州元立等众多钢铁企业,以及储能领域技术供应商、科研院所、权威媒体的代表共同参会,与会嘉宾近200人。
(图片由昆仑互联提供)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