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樊三彩 报道
5月29日,《中国冶金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达262.03亿元,累计成交量4.57亿吨。在28个省份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额超过300亿元。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
生态环境部介绍,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已会同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稳步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初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成了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截至今年3月底,生态环境部已指导330个项目入库并向金融机构推送,获得金融机构授信金额约2100亿元,发放贷款约640亿元。同时配合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在23个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截至2023年底,授信总额达4553.84亿元。”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
生态环境部还重点回应了碳足迹有关问题。据介绍,《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拟于近期会同其他部委联合印发,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还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