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冯超:科技创新支撑了中国钢铁工业变大变强

2024-09-29 20:19: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贾林海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钢铁工业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9月26日,第四届全国钢铁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交流大会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在做中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报告时如是说。
图为冯超
  冯超从历史沿革、产量变化、进出口格局演变、对下游行业发展的支撑等方面介绍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呈现出实物供给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质量提高、绿色发展效果显著、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全球领先、国际合作持续推进等特点。”他说道。
  冯超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粗钢产量呈现下降态势,钢铁行业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如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原燃料价格高企、钢材价格持续走弱、行业利润处于较低水平等。“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钢铁行业体现出强大的韧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兼并重组进展明显。”他肯定道。
图为大会现场
  “科技创新支撑了中国钢铁工业由小变大变强。”冯超介绍了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进展。
  一是工艺流程进步。冯超介绍,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拥有世界最现代化、最大型的冶金装备,主要工序主体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还研发应用了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冶炼技术。
  二是钢铁产品进步。我国钢铁产品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国22个大类钢铁产品自给率超过100%。特别是高性能钢材生产和应用比例显著提高,并以较低的价格支撑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部分钢铁产品稳步迈入国际第一梯队,有119项钢铁产品实现全球首发。
  三是冶金建设进步。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拥有一批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冶金设计院、工程咨询公司和工程公司,并自主建设了以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中国宝武湛江钢铁、河钢乐亭等为代表的先进钢铁流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设、以国产设备为主体的千万吨级钢厂能力的国家。我国冶金建设企业还承担了一批海外钢铁项目的工程建设,为海外钢铁企业提供了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工艺技术和装备、最严格的环保技术、高效的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在35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115项工程,实现了技术输出、装备输出、标准输出。
  四是绿色发展进步。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开启了世界最大规模、最严环保标准的“钢铁绿色革命”。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48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涉及钢产能约6.24亿吨。
  “钢铁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出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高炉煤气精脱硫、无组织排放管控一体化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领域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冯超肯定道。
  五是低碳发展进步。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钢铁行业将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开展了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及技术路线图研究,提出了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捕集封存利用6条技术路径。“这6条路径及各路径关键技术各有分工。”冯超表示,6条技术路径相辅相成、协同互补,助力我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当前,我国和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主要重大研究有8个方向。”冯超介绍,一是富氢或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二是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三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四是近零碳排放电炉流程技术、五是钢铁近终型制造技术、六是高废钢比高效转炉技术、七是冶金渣显热回收及高效化资源利用技术、八是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任何一个方向的突破都会为中国和世界钢铁工业实现碳中和做出重大贡献。”他说。
  六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速。“钢铁行业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行业,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关乎行业全球地位,对于巩固壮大我国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数字化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冯超说。
  近年来,《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文件,都对钢铁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做出重要部署。
  七是创新体系完善优化。冯超介绍,从国家级创新机构来看,截至2021年底,钢铁行业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8个、企业技术中心有57个,为钢铁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未来,钢铁行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相互结合系统布局;瞄准前沿,特别是在低碳等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领域,注重共性技术开发。”冯超分享了他对钢铁行业科技创新趋势的看法。他提出,钢铁行业要围绕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行业现状和趋势,瞄准内循环需求,引导下游行业用钢需求升级,助力钢铁行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