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今天,伴随着百万钢铁劳动者的奋进足音,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如约而至。在这承载光荣与梦想的时刻,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向每一位在钢铁行业挥洒汗水、拼搏奉献的劳动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接受表彰。这是对亿万劳动者的深情礼赞,也是一次以榜样力量激荡劳动热情的精神洗礼。
就在此时此刻,在炽热的高炉旁,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忙碌的产线车间内,钢铁行业的劳动者们始终如一地扎根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汗水浇灌着钢铁事业,用行动诠释着“百炼成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伟大时代,总是充盈昂扬向上的力量。在钢铁行业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一批又一批钢铁先进模范脱颖而出。他们以卓越的成就、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成为百万钢铁人心中敬仰的榜样。劳动光荣的朴素信念,在一代又一代钢铁人中间薪火相传。
我们看到,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拔。全国劳模、河钢集团邯钢公司技术中心三级技术专家张龙柱,凌晨3点还坚守在热轧生产现场,“汽车板市场就像炼钢炉,只有经得住千锤百炼,才能锻出真功夫”,眼里闪烁着与十几年前一样的光。我们看到了很多“张龙柱们”,他们从不退缩、意志顽强,一次次披荆斩棘,一次次攻克难关,为钢铁行业稳步前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看到,他们大胆求索、攻坚克难。全国劳模、中国宝武首席科学家李国保扎根硅钢领域30余载,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钢铁皇冠上的明珠”嵌于大国重器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李国保们”,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用创新思维推动钢铁行业技术进步。
我们看到,他们直面现实、苦练内功。全国劳模、酒钢宏兴股份公司钢铁研究院工程师魏海霞,在企业走到从传统碳钢向不锈钢转型的岔路口时,突破技术桎梏,实现炉卷轧机轧制不锈钢的历史性跨越,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们看到了很多“魏海霞们”,他们面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各种困难挑战,总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
我们看到,他们忠诚踏实、甘当园丁。为增强企业维修焊工力量,全国劳模、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焊工技师郭彦刚,采取倒灌式培训模式,传承技术、倾心相授。这位老师傅的徒弟遍布大中型企业,成为各自领域的技术骨干。我们看到了很多“郭彦刚们”,他们主动担起传帮带重任,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为钢铁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
是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以点滴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唱响了“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凝聚起实现钢铁强国梦的磅礴力量!
钢铁行业的劳动者们,我们当以他们为楷模,将劳模精神深深植入灵魂深处,化作前行的强大动力!
以劳动托起钢铁强国梦,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内涵的劳模精神,是我们必须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争当劳模”应当成为新时代钢铁行业从业者的共识和风尚。
以劳动托起钢铁强国梦,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升从业者素质。面向新时代,钢铁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变革。我们不仅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还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展开深入探索。钢铁行业的劳动者们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适应钢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需要。
以劳动托起钢铁强国梦,要求我们必须坚守以钢铁为荣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劳动的底色都不能褪色。我们要学习钢铁先进模范“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的职业操守,学习他们“遇难题、破难关、闯新路”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甘为他人铺路”的奉献品格。做新时代的钢铁工人,我们值得骄傲!
回望过去,是劳动书写了激昂奋进的钢铁史诗;眺望征途,是奋斗铺就了抵达钢铁强国的坚实路基。
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钢铁行业的劳动者们,让我们以钢铁先进模范为榜样,用我们的双手铸就更加坚实的钢铁长城,让劳模精神在钢铁行业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