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魏海霞正在查看产品表面质量。(酒钢 供图)
时针指向零点,加热炉旁,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钢铁研究院不锈钢研究所热轧产品研究主任工程师魏海霞目光专注,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的试验参数。这是第1273次试验——双相不锈钢2205的加热温度曲线调试。
此前,该钢种尚无国内企业研发成功,而她的目标是实现产品合格率100%。
“加热段再调高5摄氏度,均热段降低3摄氏度。”她声音坚定。
当整批次平整光亮的双相不锈钢顺利下线,魏海霞长舒了口气。
22年来,这样的场景在魏海霞的职业生涯中反复上演:从碳钢转型到不锈钢,从钛合金到镍基材料,她以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2009年,酒钢开始由传统碳钢向不锈钢转型。彼时,业内普遍认为原设计加热炉只能生产碳钢,热轧加热工艺便成为横亘在技术突破之路上的“拦路虎”。魏海霞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查图纸、钻烟道,反复试验加热曲线。在短短2个月里,通过解剖式的炉体设备功能恢复及工艺曲线优化,魏海霞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加热炉改造方案,成功突破技术桎梏,实现了炉卷轧机轧制不锈钢的历史性跨越。
但这只是开始。2013年,魏海霞再次向更高难度的技术发起挑战——在单座加热炉内实现多品种不锈钢的差异化生产。魏海霞带领团队以“加热速率趋近性”为核心,针对不同钢种的物理特性,反复调整加热曲线,历经500多天、数千次试验,最终研发出预热炉与加热炉串联加热技术,成功实现5个钢种同炉稳定轧制。
这一创新不仅使酒钢不锈钢品种从3个跃升至30多个,更开创了国内不锈钢行业“多品种、小批量”差异化生产的先河,同时,为酒钢后期2205双相不锈钢、高端刀具用马氏体不锈钢等重磅产品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提升了酒钢在高端不锈钢领域的地位。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作为一名研发人员,魏海霞始终对新技术、新工艺充满探索热情,时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跨专业、跨领域开展基础研究。
魏海霞发现钛、锆、镍等有色金属的加工技术在国内属于空白,而酒钢的装备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于是,她充分利用现有钢铁产线装备,钻研钛、锆、镍以及钛合金加工技术,先后发明了加热炉串联加热工业纯钛板坯的加热方法和一种轧钢加热炉工业纯锆、纯钛混合加热方法等专利技术,让酒钢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带材深加工基地。
2022年,国家重点工程急需航天航空用高温镍基合金N06625,这类材料坯料薄、尺寸小、高温强度大、变形抗力远超不锈钢,轧制难度极高,被业内称为“地狱级难题”。魏海霞再次迎难而上,利用国际先进的热力学软件模拟材料相变过程,结合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实验,解决了高温镍基合金板坯炉内脆断等“卡脖子”难题,提出冷装+热装+高位加热的混合工艺,将轧制成功率从50%提升至100%。
高温镍基合金及钛合金加工技术不仅成为酒钢新的效益增长点,年创效2亿元以上,还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助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科研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尝试。”魏海霞表示。
以技术革新塑造硬核优势
在酒钢宏兴钢铁研究院实验室里,魏海霞轻点鼠标,屏幕上Thermo-Calc软件立刻呈现出不锈钢316H等钢种的模拟计算曲线。
“传统研发需要反复试错,现在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我们能提前预判80%的问题。”魏海霞介绍。
这套由她主导引进的软件,压缩了60%的高端钢种研发周期,成本降低40%,迈出了酒钢产品研发由传统仿照—试错—再仿照模式向范式创新数字化研发模式转变的第一步,提高了技术研发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人员的“战场”,永远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魏海霞也不例外。当国内剃须刀钢80%依赖进口时,她又向这一尖端技术发起了挑战,发明了一种改善超高碳马氏体不锈钢连铸坯一次碳化物的加热方法等专利,解决了产品边裂问题,打通了60Cr13马氏体不锈钢全流程工艺,改变了我国超高碳高端手刮剃须刀用钢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酒钢也成为国内唯一可批量生产该钢种的企业。
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她的创新更显魄力。“碳中和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魏海霞和团队成功开发出400系列废钢电炉+AOD转炉+LF炉绿色短流程马氏体生产工艺,使酒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绿色低碳循环产品认证的企业。此外,她主导的绿色节能型压缩机阀片用马氏体不锈钢产品研发项目,助力制冷设备降低能耗,对推动碳中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张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