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熊汉青
北部湾畔,海风轻拂,涛声阵阵。在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里,广西首条3800毫米宽厚板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块块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的船板从这里发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图为柳钢集团广西钢铁3800mm宽厚板生产线。(刘石盛 摄)
从助力平陆运河的通江达海,到浇筑龙门大桥的跨海长虹,再到赋能“中国天眼”的精密钢构,“柳钢造”始终以钢筋铁骨支撑起大国工程。
这是一组见证蜕变的数字:产品结构由原来的建筑用钢材占比近70%转变为制造业用钢材占比超70%;连续5年获评为“中国卓越钢铁企业品牌”,六度蝉联“能力验证质量奖”;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3.6%,新增专利203项,品种钢比例提升9.5个百分点……

图为柳钢高速线材发货现场。(蒋国华 摄)
数据的跃动间,映射着柳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坚实步履,也让“柳钢造”的金字招牌愈发锃亮。
创新序曲——在高端市场校准“发展音阶”
近日,在柳钢集团科技中心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屏住呼吸,观察着钢材晶体结构,显微镜的光斑里,定格的不仅是钢材的微观世界,还是柳钢人奋力转型的创新剪影。
创新是打开高端市场的“金钥匙”。柳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3800毫米宽厚板生产线上填补广西空白,0.15毫米极薄冷轧带钢打破技术壁垒,镀锌双相钢、铁道车辆用耐候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挺进产业蓝海。99.9%超纯氦气的自主研制,破解了国家战略资源难题;“高速线材的设计和制造”获得IATF16949汽车行业国际认证,标志着“柳钢智造”驶入全球汽车供应链快车道。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更是柳钢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的魄力与胆识。2024年,柳钢集团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6%;2025年第1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再增长6.2%。
创新之火,照亮产学研融合之路。“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柳钢分中心”揭牌,“广西海洋基础设施及装备材料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院士团队与产业工匠的智慧碰撞……柳钢正在锻造着钢铁强国的科技盾牌。
从产业布局优化到产线提档升级,再到产品结构调整……一系列举措成为柳钢开拓高附加值品种规格的“硬核走笔”。2025年第1季度,柳钢“四个百万吨”高端产品(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用钢、精品工业长材)产品销量激增42%,让“柳钢造”在高端市场打开新局面。
智绿和弦——于品质淬炼演绎“质效协奏”
如果说创新是序曲,那么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双重和弦”,则为柳钢集团品牌建设谱写着动人的“协奏旋律”。
在广西钢铁转炉车间,AI(人工智能)看火系统正24小时“观察”着炉火;在钢铁快分室,机械臂灵活抓取、制样、送入直读光谱仪,并将检测结果在170秒内传回产线;在冷轧厂,首个“AI数智钢卷平台”实时计算分析解码产品生产成本数据……

图为柳钢冷轧镀锌产品正在吊运。(李德毅 摄)
如今,“数智柳钢”已绘制出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图景。柳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钢铁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专属智能体全面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平台,目前13类大模型已完成对接。
绿色发展的笔墨同样遒劲。柳钢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柳钢品牌”兼具科技温度与绿色底蕴。2024年,柳钢共完成42项产品的权威认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案例入选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案例选》,柳州本部4号高炉连续两年获评为“优胜炉”,柳州本部、广西钢铁两基地通过清洁运输评估公示,4份环境产品声明(EPD)为钢材贴上了绿色通行证……
当智能制造的数据流与绿色低碳的生态流在厂区交织成网时,“柳钢造”的质量与品质,在每一道工序的深耕细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跨洋交响——在国际舞台谱写“出海强音”
广西钢铁成品码头,晚霞为货轮镀上了金边,一卷卷印有“柳钢集团”标志的钢材正被吊装上船,即将驶向亚洲、美洲等国际市场。
“我们不仅是在卖钢材,还是在传递中国制造业的信誉。”柳钢销售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图为柳钢集团广西钢铁冷轧酸洗产品整装待发。(邹华勇 摄)
随着全球市场的“合奏”渐入佳境,柳钢产品凭借稳定的品质和贴心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客户记住了这个来自中国广西的钢铁品牌。2025年第1季度,柳钢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出口量同比增长33%,订单量激增57%,产品销售实现首季“开门红”。
创新序曲、智绿和弦、跨洋交响,“三重奏”交织共鸣,共同组成了柳钢品牌建设的进阶之路。在建设一流强企的浩瀚征途上,每一次质的突破都是一记坚实的鼓点,激荡着柳钢品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雄浑乐章。
柳钢人正以奋斗为笔,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