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钢需七变 当有高端、高强、低碳解法

2025-08-06 20:35:00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张鹰
 
  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叠加绿色能源革命、船舶大型化绿色化趋势
  “好房子”建设与低碳浪潮等
  正深度重塑中国钢材需求格局
  从设备工器具投资贡献率飙升至86.0%
  到绿色船舶手持订单占比达到35%
  从新能源车硅钢需求激增
  到“好房子”催生智能钢应用——
  七大领域协同发力,推动钢材消费
  向高端化、高强化、绿色化转型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一场围绕
  “性能升级、寿命延长、低碳突破”的
  钢铁需求变革已全面爆发
  中长期呈现出七大趋势
  Abstract
  Driven by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low-carbon transition, global steel demand is structurally shifting. Overall volume stabilizes, supported by infrastructure and equipment renewal policies, while growth momentum accelerates towards high-value products like advanced high-strength steel, special alloys, and high-grade silicon steel.
  Simultaneously,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escalate. Steel is required to exhibit high strength, resistance to wear and corrosion, low-carbon characteristics, and tolerance for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
  设备更新政策驱动钢材“量质双升”
  2024年,国务院启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7.6%。2025年以来,该政策进一步加力扩围,上半年相关投资同比增长17.3%,贡献率攀升至86.0%。
  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需求增量。作为钢铁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投资的重要内容,超低排放改造正全面铺开。据了解,目前钢铁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上的投资规模约为3000亿元。根据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钢材消费量(约190千克)计算,这项改造预计拉动国内钢材消费增量约为570万吨。
  这些新增需求,将惠及多个关键品种:不锈钢带用于制造耐腐蚀部件,中厚板是工业设备结构件的主力,硅钢满足新能源及高效设备对高磁导率的需求,冷轧板、镀锌板适用于设备外壳制造,无缝钢管、优特钢棒线材则服务于精密管路和设备零件制造……虽然需求的全面释放需要一定时间,但当前市场预期较为积极。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不仅带来用钢量的增长,更推动需求结构升级——设备追求更长寿命,要求钢材具备更高强度、更优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节能高效设备的普及,将推升高磁感硅钢、高性能特钢等节能材料的需求;高端制造依赖高纯净度特钢;轻量化趋势促进高强钢应用;等等。
  综上,大规模设备更新正引领钢材需求向高性能、长寿命与绿色化聚焦。
  链接1:“挖机轰鸣”推高特种钢需求
  上半年,全国基建投资“多点开花”,工程机械行业迎来复苏。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为44.81%,其中第2季度开工率季环比增长4.62%。
  行业复苏受双重支撑:国内重大基建项目进入密集施工期,直接拉动挖掘机、起重机等设备需求;海外市场同步回暖,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额同比增长9.34%。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上半年,工程机械12大类主要产品累计销量同比增长6.18%,其中挖掘机、装载机等9类产品实现正增长,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长22.9%。这一轮复苏将直接推高中厚板(如高强度耐磨板)、液压件用特种合金钢等需求。业内普遍预计,下半年随着财政发力,国内工程机械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海外基建、矿山设备市场亦将维持高景气度。
  更深层面的变革源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测,2025年—2026年将迎来纯电动工程机械爆发期。目前,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工程机械头部企业正全面拓展电动化业务。这对钢材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轻量化高强钢成为减重降耗的关键,电池包外壳用钢需具有较高的耐蚀性和良好的耐磨性、密封性,电机铁芯则需要高磁导率钢材来确保电机性能。此外,智能作业系统的发展,将拉动高精度传动部件用耐磨合金钢等细分需求。
  面对不足一年半的技术窗口期(目前至2026年底),钢企急需加快研发转型,短期内需提高高强钢(尤其是Q690及以上级别)及液压件用钢产能,中长期应开发兼具高耐蚀性、高耐磨性及高磁导率的轻量化材料。业内专家强调,与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将成为钢企抢占电动化、智能化赛道的关键抓手。
  链接2:矿山机械高端化拉升特钢需求占比
  当前,全球矿山机械产业正加速转型升级,设备大型化、智能化浪潮叠加出口市场扩张,推动高性能钢材需求攀升。
  高端矿山装备的迭代,对钢材性能提出挑战:大型设备运行过程中需承受巨大的负荷和冲击力,直接拉动高强度耐磨钢需求——这类钢材是挖掘机铲斗、破碎机衬板等“易损件”的制造材料,其耐磨寿命直接左右设备维护成本与作业效率;设备智能化升级对传动系统精度要求提升,带动高品质齿轮钢、轴承钢需求走强——这类具备高纯净度与组织均匀性的钢材,堪称设备精密运行的“稳定器”;大型结构件用材需满足轻量化与结构强度双重需求,离不开高强度、高韧性材料的支撑。
  展望未来,矿山机械用钢需求总量将在矿业开发、设备更新及中国高端装备出口带动下保持稳中有增态势,性能要求全面升级——
  更耐磨、更长寿成为主要诉求,要求钢材具备超强耐磨性、抗冲击韧性及疲劳强度,更高等级(如NM500)耐磨钢板应用比例将扩大;更可靠、更精密的传动系统依赖齿轮钢、轴承钢性能的持续升级;更轻、更强韧的结构设计推动调质高强钢等应用比例提升;特殊矿区(如高寒、高温、腐蚀性环境)作业要求钢材具备良好的耐候性、耐低温性和耐蚀性。
  消费品以旧换新激活高端钢材市场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释放万亿元级消费潜力,2024年带动大宗耐用消费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这股强劲的政策东风,不仅有效提振了消费市场,更深刻重塑了下游用钢需求,为钢材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升级路径。
  新能源汽车成为以旧换新的主力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的汽车以旧换新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3%。其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汽车用钢结构的深度变革:车身轻量化趋势推升高强钢用量,驱动电机核心材料——高牌号硅钢需求激增,电池包用钢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升级。值得注意的是,为抢占市场窗口,车企新车生产周期不断压缩,这对钢材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柔性化供应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同时,随着补贴逐步退坡,受汽车产业成本传导影响,钢企面临成本控制方面的压力。
  家电领域的“智慧化”与“适老化”转型,同样为高端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智能、健康、易操作的高端家电产品热销,对关键部件的材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高性能耐腐蚀薄板(用于面板)和高效能硅钢(用于变频电机、压缩机)需求也因此走强,为家电产品性能升级与可靠性提升奠定基础。
  从中长期来看,以旧换新政策将持续释放利好,对相关领域钢材消费量形成支撑。然而,比“量”的稳定更为关键的是“质”的跃升:在钢材性能上,要求更高强度,更好的电磁性能、耐蚀性、表面质量等;在供应链协同上,要求钢企具备更强的定制化开发能力和快速交付能力;在环保上,高性能、长寿命、可回收的绿色钢材应用将更加广泛。
  绿色能源基建催生特种钢刚性需求
  当前,以光伏、风电、核电为代表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加速推进,成为国家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这股澎湃的“绿色浪潮”,在重塑着能源格局的同时,也催生了旺盛且差异化的钢材需求。
  不同于传统基建,绿色能源项目往往面临极端严苛的服役环境:风电塔筒需常年抵御海洋盐雾与高寒气候的侵蚀,核电核心设备则须承受高温高压、强辐射的极限考验。这些特殊要求,直接拉动了对高性能钢材的刚性需求。具体来看,风电领域对高性能耐候钢和高强度合金钢的需求激增,核电领域则对特种不锈钢及高端合金钢(抗辐射、耐高温高压)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展望未来,随着“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能源基建持续加码,该领域钢材需求将呈现“量质双升”的特点。从数量来看,风电、核电等项目的规模化建设,将带来稳定持续的钢材消费增量。从质量和性能来看,为确保设备在极端环境中长期安全服役,钢材必须具备卓越的耐蚀、抗疲劳、耐极端温度等性能;大型化风机叶片、支撑结构对钢材的强度和韧性提出更高要求,高端合金钢需求增加;核电装备对钢材纯净度、内部组织均匀性、尺寸精度有着严苛要求,需要钢企进一步提高冶炼精度;绿色能源项目本身的高环保属性,也促使整个产业链更加关注钢材生产过程的低碳排放及材料本身的可回收性,追求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协同。
  船舶绿色转型推动高性能船板扩容
  眼下,全球船舶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升级周期,驱动造船用钢向高性能、绿色化跃迁。克拉克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海工领域40%的新订单、35%的手持订单都要求采用替代燃料(包含燃料预留解决方案),海工领域中绿色船舶的市场占比迅速提升。
  绿色船舶的发展对关键部位用钢性能提出更多要求:LNG(液化天然气)船燃料舱需依赖镍系低温钢(可在零下196摄氏度极端环境下服役)来保障液化天然气的存储安全;甲醇燃料动力船舶的推广应用,催生了耐甲醇腐蚀特种钢的需求;轻量化趋势促使船体广泛采用高强减薄钢板。
  业内预判,未来EH690、FH690等超高强船板占比将大幅提升。钢企需重点突破高强超厚止裂钢轧制、超低温钢纯净度控制等关键技术,并与头部船厂建立联合实验室,基于市场需求协同开发新型船用材料。
  “好房子”建设推动建筑钢材升级
  在“弱复苏”时代,“好房子”成为硬通货。
  2025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品质住宅需求迅速释放。在“北上广深”,低容积率、高品质设计、高得房率的“好房子”项目,基本上开盘即售罄。房企积极迭代产品,行业投资逻辑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绿色智慧建筑与高性能建材迎来发展机遇。
  新房要建成“好房子”,老房也要想办法改造成“好房子”。
  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好房子”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机制。7月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城市更新,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根据财政部、住建部近期的公示,20个城市(含北京、天津、唐山、包头、大连等)获中央财政超200亿元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更新全面提速,为钢材需求注入澎湃动能。
  “好房子”建设,正在推动钢材升级。
  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好房子”做出的“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定义,钢材性能需实现四大升级——
  安全要求呼唤钢材强度、性能升级。房屋主体结构安全需要Q460、Q690等高强钢提供保障;火灾或极端气候下的结构稳定性,则离不开耐火耐候钢的长效防护。
  舒适需求推动“空间革命”。户型设计自由度的提升及室内空间的释放,需要大中型H型钢来帮忙(可实现更少立柱支撑);大众对健康、静谧居住空间的向往,则带动了抗菌镀层钢板、阻尼钢板的需求。
  绿色建筑理念贯穿钢材全生命周期。“好房子”建设呼吁广大钢企聚焦低碳冶金技术研发,以减少产业链碳足迹。有着超高回收利用率的钢结构建筑(桥梁钢结构钢材回收率在95%以上,远高于钢筋混凝土建筑40%左右的回收率),也应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此外,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绿色技术正进一步拉动高端钢材用量。例如,光伏屋顶支架采用耐腐蚀锌铝镁镀层钢板制作,钢材使用寿命可达25年以上,完美满足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长效需求。
  智慧化升级需求加速落地。“好房子”应建立用材溯源体系,通过嵌入数字ID,实现钢材全流程溯源,为房屋质量管控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应迈向实时化——关键构件采用内嵌光纤传感器的智能钢材,持续采集应变、温度等数据,及时预警安全隐患。智慧化的升级,还应延伸至民生健康保障层面:不锈钢水管可与高精度水质传感器结合,实现水质动态监控与泄漏点精准定位,形成从钢材到终端的闭环智能管理。
  业内人士预判,随着存量房成为市场主导,我国住宅建设用钢总量将逐步降至2亿吨左右,但住宅建设对高端钢铁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好房子”要求钢材从基础建材升级为安全守护者、舒适赋能者、绿色引擎和智慧载体,这要求钢企加速研发高强、耐候、功能性高端品种,抢占技术制高点。
  低碳转型重塑钢材竞争力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势不可挡,环保政策持续趋严,正促使钢铁需求格局深度调整,并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这场变革不仅关乎环保责任,更孕育着新的市场机遇。
  严格的碳排放要求,使得短流程电炉钢获得越来越多下游用钢行业的青睐。同时,碳足迹管理要求正贯穿汽车、机械等核心制造产业链,大品牌的终端产品制造商对供应商的碳减排要求层层传导,最终倒逼钢企提供数据可量化、低碳排放的钢铁产品。低碳产品已成为进入高端供应链的“绿色通行证”。
  展望未来,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钢材消费增速或将有所放缓,但绿色低碳钢材的占比将显著提升,成为新的增长点。其质量与性能将呈现以下特点:
  更“轻”更强:下游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对高强轻量化钢材的需求将大幅增长。通过使用更高强度的钢材减薄厚度、缩小尺寸,是目前实现轻量化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更“耐”更专:新能源装备(如风电、氢能装备)、环保设施等新兴领域工况特殊,催生出对高性能定制化特钢的需求,以满足极端环境下的长寿命和可靠性要求。
  更“绿”更透明:市场不仅关注钢材的物理性能,更关注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水平,钢材本身的“绿色属性”成为核心竞争力。拥有清晰、透明、可信的低碳生产路径和碳足迹数据的低碳排放钢将成为市场宠儿,钢企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更“严”更合规:随着全球贸易中“碳壁垒”(如欧盟CBAM)逐渐增多,钢铁产品必须满足日益严格的国际低碳标准和认证要求,方能顺利出口并参与国际竞争。
  绿色低碳转型并非短期挑战,而是正在创造一片以“高强、轻量、专用、低碳”为核心特征的新需求蓝海。钢铁企业唯有主动拥抱变革,加速布局绿色产能,深化与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并构建起完善的低碳技术与管理体系,方能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中赢得先机。这不仅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更是关乎自身未来生存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机器人用钢迈向“更强、更薄、更精密”
  当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兴起,正为钢铁供需格局注入新的变量,推动用钢需求向“更强、更薄、更精密”迈进。在此进程中,以极薄无取向硅钢(用于驱动系统)、高碳铬轴承钢(用于导轨与丝杠)、40Cr合金钢与RL40特种柔轮钢(用于谐波减速器)等为代表的高端品类加速涌现。
  产品升级的底层逻辑,源于机器人产业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极限抗压强度、显著的轻量化特性、超高的精度,更需在强腐蚀、高频冲击、极端温变等复杂服役环境下保持卓越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聚焦细分市场,短期来看,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开启,正推动特斯拉、智元、宇树等领军企业加速布局万台级产能;中长期展望,全球机器人产量预计在2029年突破百万台量级。这一爆发式增长,将直接带动减速器、丝杠、伺服电机、轴承及导轨等核心部件需求升温。
  在这些部件中,减速器齿轮需承受超高冲击载荷,要求钢材具备超高强度与耐疲劳性能(20CrNiMoA渗碳钢成为极佳解决方案);轴承的精密运动要求钢材具备微观组织精密可控性(碳化物不均匀度≤3级的SUJ2高碳铬轴承钢可满足这一要求);动态结构设计要求钢材兼具轻量化与强韧性(DP980双相钢等高强度材料可通过减薄设计实现减重)。
  强度为骨,精度为脉,轻量为翼,机器人的钢铁之躯正打开更为广阔的钢铁市场。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