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李江梅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图为景万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从过去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公平、可持续性和韧性的发展模式转变,面对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快不快’‘大不大’向‘强不强’‘好不好’‘优不优’转变。”8月8日,在第二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百企论坛上,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在发表大会致辞时说道,“在此背景下,建筑产业也急需从粗放式、规模数量型,向精细化、质量效益型转变。”
他围绕如何推动我国钢结构建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分享了3点建议。
一是要以系统化思维、全专业协同推动钢结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建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从标准体系、勘察设计、原材料生产、部品部件加工、施工建造、交付运维全过程予以协同,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建造。”景万指出。
对此,他建议,应以工程项目为应用场景,高标准、高水平设计为前提,不断补充完善标准的指标、参数、性能、功能等方面的内容,以系统化思维、全专业的协同、全产业的融入提升设计水平,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对工程项目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应以工业化为建造方式,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推动工程项目高质量建造,以总承包企业为核心,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整合,新材料、新设备、新部品部件等研发和应用的升级换代,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广,不断提升劳动资料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使工程建造活动更加高效、精细;应以总承包单位为供应链链主,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优先选择绿色低碳的建材、构配件、部品部件、机电设备和高效建造工艺,达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建造;应逐步探索工程档案数字化,实现数字交付,构建设计、施工、竣工、交付不同阶段统一的数据采集格式,提升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能力,实现“物模同步”、数字交付,为绿色低碳运维提供基本支撑;逐步提升智能化运维水平。
二是要提升建筑业供应链、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
“21 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建筑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行业,应加强供应链、产业链上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应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对此,景万建议:一是以总承包企业为核心,逐步构建建筑供应链、产业链生态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品质提升、流程优化、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协同发展平台;三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结构化数据,统一交换格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能力;四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上各个参与主体的基础能力建设。
三是要丰富钢结构应用场景,提升建筑业工业化水平。
“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确立了以 ‘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发展模式 。”景万说道,“这为建筑业发展明确了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等高质量发展路径。”
他指出,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可塑性好、抗震性能优越、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可有效利用空间大、可重复性使用等优点,是实现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为充分发挥钢结构的优势,他建议总承包企业作为钢结构建筑核心企业,应协同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工艺更新,持续提升材料性能及不同材料的有机融合水平,丰富钢结构、钢混结构、钢木结构等多结构体系应用场景,提升智能化、数字化、工业化水平,构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机制,推动建筑行业向更绿色、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