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从“好房子”到“好社区”“好城区”——在服贸会上看上海宝冶建造的绿色、智能、人文内核

2025-09-15 21:12:00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李江梅 报道
 
  在9月10日—14日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好房子”成为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的核心议题。该展区以“好标准、好设计、好建造、好材料、好服务”为脉络,勾勒出建筑行业面向未来的发展图景。作为中国建筑业的重要力量,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宝冶)带来了一系列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的实践案例,不仅展现了“好房子”的多元内涵,更延伸出对“好社区”“好城区”的深度思考。
  从单一建筑到复合社区,从工业遗存到生态空间,上海宝冶正在用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建设理念,重新定义现代城市的生长方式。
  绿色建造:打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公共设施
  传统市政设施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常因污染和噪音问题成为“邻避型”设施。而上海宝冶通过绿色设计与技术整合,实现了这类建筑的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从远处看去,它如同一座起伏的山丘,建筑上层布满绿植和白沙,与银白色的钢结构骨架相映,光影流转之间,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走近看才发现,这竟是一座每天处理3800吨垃圾的焚烧发电厂。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废气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工艺,实现污染超低排放,并对烟囱烟气采取脱白措施,在上海市垃圾焚烧厂中尚属首例。
  更巧妙的是,建筑团队在原有结构框架外增加了一层聚碳酸酯材料外壳,既解决了防水问题,又利用这种半透明材料与保留的除尘管道、通廊支架、锈蚀的胶带机、料斗等重工业形象形成了互补,塑造出轻盈与厚重共存的视觉张力。
  “这座花园式垃圾处理厂不仅承载了城市垃圾处理处置、资源回收利用的硬核功能,还成为上海黄浦江边一个靓丽的城市地标。我们在建筑顶部设置了景观公园,在建筑内部设置了参观体验、展示培训等设施,让垃圾处理厂从原先被‘万人嫌’的城市卫生死角变成当地居民争相‘打卡’的娱乐休闲场所。”上海宝冶北京分公司市场部营销经理陈伯阳在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该项目时说道。
图为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沙盘模拟图。(李江梅 摄)
  同样“隐藏”起来的还有西岑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作为目前全国出水排放标准最高的III类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它将每日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过程全部置于地下,地面则打造为公园景观。通过系统设计,臭气、噪声等二次污染被彻底隔绝,使项目与周边水源保护地和谐共生,彻底改变了污水处理厂的传统形象。
  绿色建造不仅属于城市,也属于山川原野。在上海宝冶的实践中,生态修复与建筑技术正在深度融合。
  在2022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建设中,上海宝冶项目团队基于赛区气候与地质条件,研发了“岩石边坡植生基质生态防护技术”。通过选用本地草种、回收利用表土、控制喷射厚度等工艺,成功在岩石坡面上培育出稳定的植被群落。这项“短平快、低成本的快速绿化技术”不仅克服了岩石环境下的生态恢复难题,也为后续类似地区的边坡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智能建造:数字科技重塑建筑生命轨迹
  绿色建造理念的实现离不开智能制造技术的大力托举。上海宝冶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探索,覆盖了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全链条。
  在构件制造端,宝冶钢构打造了国内首条钢结构智能生产线——智能钢构六中心(智能下料中心、部件加工中心、智能配送中心、智能H成型中心、智能型钢加工中心、智能装焊中心),涵盖从下料、加工、配送到焊接的全流程智能化。
  宝冶钢构自主研发的钢构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宝冶钢构智慧云平台”,打通了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全过程中数据链,实现客户、供应商及钢结构服务商互联互通,实现钢结构建筑工程的智能化、产品化。这意味着,每一个构件、每一面墙体都可能带着“数字基因”进入现实空间,从而实现精细控制、节能降耗。
  在宝冶钢构5G智能化生产线上,一首人与计算机协作的现代工业交响曲正在奏响。5G+计算视觉如同敏锐的“双眼”,实现自动识别、自动上料、自动切割、自动卸料多设备协同,完成零件坡口的精准开设;5G智能巡检机器人穿梭于厂房之间,解决高压配电房、易燃易爆气罐区等高危区域安全风险问题;5G+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系统则如“神经网络”,将上千台设备的生产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实现生产数据全流程贯通;而5G+AR(增强现实)远程诊断技术更打破了空间限制,让外国工程师无需亲临现场即可“隔空问诊”,快速定位并解决设备故障,解决自动焊装机器人维修“贵、慢”问题。
  这些智能制造技术的轮番上阵、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产线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还大大提升了运转效率和管理效率。据介绍,宝冶钢构“钢结构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与关键装备研究与应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产线相对传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30%。应用该成果的安阳文体中心、重庆江北机场、厦门新会展中心、国家金融信息大厦等项目均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和潇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更是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
  人文建造:让社区再造,让记忆重生
  城市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历史的层叠和文化的沉淀。上海宝冶在城市更新和旧房改造利用中坚持“与古为新”,为老旧空间注入新功能、新生命。
  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的前身是上海第一钢铁厂的高炉厂房。这座曾结束上海“有铁无钢”历史的工业巨兽,在产线关停后一度沉寂。上海宝冶项目团队选择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让高炉、支架、管道成为新空间中的叙事元素。如今,它已成为融合科技、文化、商业的公共场域,从“工业锈带”蝶变为“艺术秀带”。
  类似地,上海“互联网+”产业园原为上海二钢线材厂。在改造过程中,上海宝冶团队面临设计要求高、拆除难度大、施工空间小、涉及专业多等多重困难,在坚持“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不忘推陈出新,用莫兰迪色调激活老厂房的现代气质。
  而宝之云数据中心则代表另一种更新逻辑——将旧厂区转化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依托宝钢旧厂区的土地与能源资源,宝之云已成为国内一线城市中最大的单体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之一,现已服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腾讯、阿里、百度等众多大型企业单位,实现了从“炼钢炼铁”到“算力算法”的功能迭代。 
  在广东深圳禾坪岗老屋村改造中,上海宝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不仅完成100多间老屋的结构加固、传统建筑工艺修复、内外装修及配套水电工程等,还通过梳理原有村落肌理格局、修缮复原历史风貌、置入公共元素等手法,最大程度修缮历史建筑,留其历史痕迹信息,并重新构建交通动线及景观系统,让百年古村在城市化浪潮中重获新生,使其成为一个承载记忆、激活交往的社区单元。
  “当我们讨论‘好房子’时,其实是在讨论建筑如何影响人、连接人、服务人。‘好房子’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居住空间,还延伸到与环境共生、与社区共存的现代建造理念,最终指向‘好社区’‘好城区’等更广阔的维度。“陈伯阳说道。
  从“好房子”到“好社区”再到“好城区”,上海宝冶的实践为未来工业建造勾勒出一条清晰路径:绿色是底色,智能是引擎,人文是内核。未来建筑不再仅仅是遮蔽风雨的冰冷构造物,而是承载生活、延续记忆、协同自然的工业生命体。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