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多元产业

我国城市高浓度氨气与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有关——“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气候、环境与生活”专题

2019-10-19 21:15:00

我国城市高浓度氨气与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有关

——“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气候、环境与生活”专题走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郭达清

气候变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气温、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影响人体热舒适度;极端高温、雾霾天气通过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而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20191018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三四匠”工作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编辑室、科普办承办,《环境工程学报》协办的第24期“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之“气候、环境与生活”专题沙龙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带领公众探索气候、环境与生活。

沙龙现场

本期“刊媒惠”沙龙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研究员担任主持,并邀请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进展(英)》(AAS)编辑部、《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AOSL)编辑部和办公室推荐4位科学家,他们将论文中的知识与研究成果推介给现场的大众媒体及网络上观看直播的观众。希望通过科学解读带动广大观众客观理性地了解气候、环境、生活的关系。

 

沙龙开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学杰带来《全球变暖,人们会感到温度越来越舒适吗?》的主题演讲,他向公众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使用气候模式作为工具,在综合考虑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及人口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研究了未来中国舒适度变化的影响,发现随着全球变暖的进一步进行和加剧,中国区域总体热的感受在增加,冷的感受在减少。舒适感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寒冷区域增加,而在人口密集的温暖及炎热区域则明显减少。

 

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君以《人类活动要对极端高温负责吗?》为主题向公众介绍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温热浪天气日趋频繁和加强。频繁发生的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着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各项基础设施。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人为气溶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温室气体的影响,而自然外强迫因子的影响贡献很小。

 

之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月鹏以《聊聊氨在重霾污染里担任的角色》为主题,向大家介绍其团队在观测我国近地面氨气浓度的空间分布后发现,华北和西北是我国氨气热点区,长江以南地区浓度较低,城市氨气浓度显著高于背景地区等特点。在重污染期间大气氮同位素源解析结果后印证了我国城市观测到的高浓度氨气与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有关,而区域农业源的贡献并没有以前预期的那么大。未来需要更多关注“非农业源”氨气排放,同时,控氨减排刻不容缓。

 

最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吉东生以《大气霾污染的元凶之一——有机碳和元素碳》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改善空气质量,并且为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采取了重要措施。为了评估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进行长期连续观察并研究其长期变化。研究数据显示OCECPM2.5的主要贡献者。并且它们的浓度随着空气质量的下降而增加。同时 OCEC呈现明显的季节、月、周和日变化特点。

 

沙龙结束后,吉东生带领本期沙龙的观众参观了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25米高气象观测塔、地面观测站设备仪器、大气化学实验室以及大塔数据机房。让公众更真切感受到了气象的奥秘,同时也增进了公众对于气象科技和气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

20166月启动至今,“刊媒惠”推介的科技论文成果内容涉及公众关注的气象、医药、食品安全、航天、测绘、环境保护、疾病防控、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通过现场活动及网络直播,向线上线下公众普及看似晦涩、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