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立文 通讯员 马悦童
智能煤气排水器是首钢京唐秦机公司智能化产品代表之一。过去,受限于场地和人力资源,该公司筒体的焊接组装工作只能依靠外委,这笔不小的开支让该公司职工一直“耿耿于怀”。能不能自己干?能不能干好?近来,秦机公司冶金机械中心的职工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焊接筒体”这块“硬骨头”。那么,打造一个好的焊接筒体,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一是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在第一次实际焊接操作过程中,这项新工作就给该中心职工来了个“下马威”。由于筒体内部空间狭小、焊接密封性要求高等,所以筒体焊接难度比职工想象的大很多,仅仅依靠人力操作效率太低。于是,他们当即决定迎难而上,派焊接机器人上场,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焊接外观漂亮、缺陷少。
二是需要随时转换思维。焊接机器人开始作业后,该中心职工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所有的焊接工作都由机器人来完成,那么光是将筒体固定在设备上就需要配套安装9个工装夹具,并且需要反复装卸,耗费的物料、时间、人力成本都很大。因此,冶金机械中心技术部的职工们转换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试验,在反复推演的过程中发现效率低是因为虽然提高了自动焊接占比但是安装的工装夹具太多了。如果可以将自动焊接的占比降低一些,部分采用人工补焊并减少夹具数量,那么就可以减少因反复装卸而造成的浪费。说干就干。大家调整了机器人和人工交替焊接的频率,将自动焊接占比调整至70%左右,其余需要反复装卸的焊接工作都由人工来完成,并将专用的工装夹具减至2个,实现了在不更换工装夹具的情况下,一次装卡就可以完成筒体内部和外部的焊接工作,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近50%。
三是需要爱较真儿的劲头。经过对于上述方案的反复实践,细心的技术员又提出了新的疑问:大家都习惯于先焊接排污口再焊接外部筒体,但这个顺序一定是最好的吗?真的适合自动焊接吗?爱较真儿的他们又开展了新一轮的“头脑风暴”,大胆地将所有工序重新排列组合以寻找最优解。最终,他们决定打破固有思维,更换排污口焊接顺序。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外部筒体就能够一次性焊接成功,不仅保证了密封性和安全性,而且兼具完整性和美观性。在兼备低成本与高效率的前提下,冶金机械中心的职工们实现了“自动+人工”的最佳组合。
工序改变配合工艺改善,助推该公司智能排水器焊接工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在大大提升批量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大笔开支,让该公司冶金机械中心练成了好“焊”。
《中国冶金报》(2023年08月23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