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首钢医院护士长梁玉焕发朋友圈告别相伴20年的老胸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具迭代,还是医疗服务场景的重构,科技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医患交互的每个触点:双语界面缓解了外籍患者的就诊焦虑,无接触门禁缩短了医护人员通勤线;新工牌上,首钢医院新门急诊大楼水印与专业职称并存,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延续着首钢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认同,而可拓展的“一卡通”功能也成为了其通往“智慧医院”的演变路径。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在提升管理效能的同时,让患者更有信心,让医者更有尊严,让医疗更有温度。
本报通讯员 吴憬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I(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首钢医院,医务工作者以往佩戴的传统胸卡工牌,只是简单地展示他们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位、部门等;而现在,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DeepSeek(深度求索)的融入,以及AI技术与业务场景的结合应用,传统胸卡工牌已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需求,界面仅有几平方厘米的员工胸卡工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笔者采访所见,智能扫描功能,让首钢医院医务工作者的胸卡工牌“活”了起来。前来就诊的当地市民只需用手机轻扫他们胸卡工牌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诊疗专家的详细专业信息。
在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笔者见到了胸前佩戴着新一代胸牌工卡的副主任医师李涛。他每周固定出专家门诊。笔者用手机扫描其胸卡上的二维码后,手机页面自动弹出首钢医院官网该专家介绍,李涛的职务、专长一目了然: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学分会委员,北京人体损伤修复研究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足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委会委员,北京人体损伤修复研究会儿童烧伤整形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全科分会会员;原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烧伤整形科医师,从事烧伤科创面修复专业19年,擅长糖尿病足的修复、各种风湿免疫溃疡如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等。
首钢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余浩向笔者介绍,新一代胸牌工卡不仅实现了智能扫描功能,还支持中英双语呈现,为医院信息化管理和医患沟通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当外籍患者独自到首钢医院就诊时,医生把胸牌英文那一面展示出来,患者一看就懂,开心地用英文表示:“Very convenient(真方便)!”
对比之下,笔者还发现首钢医院原有的胸卡工牌功能单一,仅具备基本的身份识别功能,缺乏智能化和信息化功能。除此之外 ,尺寸不规范,辨识度不够,不便于对外交流,无法实现无接触式门禁通行,这些对使用者来说都不够便捷。而目前在首钢医院全院逐步推广的新一代电子胸卡工牌,以智能芯片与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卡面上增添了介绍医护专业信息的二维码。在卡片选型和美观设计方面,兼容身份证大小,白色底色上有首钢医院新门急诊楼水印背景,中英文描述、AB面(正反面)设计。胸卡工牌升级版不仅具备身份识别功能,还集成了多种智能功能。一是智能扫描,通过二维码或智能芯片快速识别员工身份;二是中英文双语显示,兼顾国际患者就医需求;三是门禁功能,无接触式门禁通行,秒级识别身份,自动开启权限范围内的通道;四是展示员工的职称、部门等信息,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未来,这张小小的胸卡还将具备就餐、上下班打卡、会议签到等医院“一卡通”功能,以契合现代医院高效、便捷、安全的管理需求。
新旧事物更替之际,希望与情怀也在这里交汇。首钢医院第一代工作卡“服务”多年,为该院广大医务工作者所熟悉。如今,告别亲密相处的“老朋友”,很多人既感慨又不舍。该院骨科护士长梁玉焕特意发了一条朋友圈:“戴了近20年的胸卡,今天退出历史舞台。科技在发展,换了新的胸卡,我们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这条朋友圈引来院内外同行的热评:“现在换成啥了?我很好奇胸卡怎么进步的?”“梁老师胸牌变成电子显示的啦。”
由此可见,工作卡升级项目并不仅仅是实施一个信息系统或换个带照片的工作卡那么简单,它成为首钢医院建设智慧医院的一个缩影,其中包括提升医院形象、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和增强员工获得感等诸多内涵。
据悉,首钢医院工作卡升级项目由医务处统筹,联合该院信息中心、党委办公室、人事处、保卫处、教育处、总务处等科室协同推进,聚焦功能及实用性,经多部门反复研讨、设计优化,最终形成高效可行的升级方案。目前,新版的电子胸卡工牌已在全院推广,应用于该院所有医护人员和行政人员。
AI赋能,一卡畅行,这是首钢医院在方寸之间的智慧跃升。小小的胸卡,正跟随首钢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步伐,走进“AI时代”。
《中国冶金报》(2025年08月13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