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李新创: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钢铁强国梦

2019-11-19 09:53:00

    钢铁是支撑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工业脊梁,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向强,有效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创造了世界钢铁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达到并牢牢稳固了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地位,构建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钢铁工业不断适应新常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调整升级取得了本质性的长足发展,为世界钢铁化解过剩贡献了中国智慧、做出了中国贡献,彰显了大国责任和国际领导力,也为接下来中国钢铁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70年来,钢铁产量和质量共同发展、双轮驱动,有效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49年中国钢产量15.8万吨,只占全球的0.1%,钢材自给率约50%;1978年中国钢产量3178万吨,占全球的4.4%,钢材自给率72.7%;2018年中国钢产量9.28亿吨,占全球的51.3%,钢材自给率达到106.7%。“十三五”以来,国产钢材有282项品种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20项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0年来,培育了以中国宝武为龙头的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钢铁基本建设经历了三轮高潮:苏联援建156个大项目中的8个钢铁项目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项目的续建、新建和扩建;三线建设。这些钢厂中很多至今仍是中国钢铁版图的重要基地,如鞍钢、武钢、包钢等。改革伊始,宝钢开工建设,加快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步伐。进入21世纪,中国自主集成建设了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湛江等现代化的国家生产力重大布局项目。重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宝武、鞍钢、河钢、沙钢、首钢、山钢、华菱、中信泰富特钢等钢铁集团的组建大大提高了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以中国宝武组建为标志的新一轮重组,将对全球钢铁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70年来,钢铁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显著提升。1949年全国能修复生产的高炉只有7座,平炉12座、电炉22座。1949~1952年,全国共恢复、扩建高炉34座、平炉26座,高炉利用系数仅有1.02t/(m³•d),焦比高达976kg/t。20世纪90年代,连铸、高炉长寿、高炉喷煤、转炉溅渣护炉、型线材连轧和综合节能等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钢铁工业技术快速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装备大型化、高效化、智能化快速发展:工信部规范企业范围内,建成425座1000m³以上高炉,其中4000m³级以上23座,2018年重点企业高炉平均利用系数2.58t/(m³•d),焦比393kg/t。2018年重点钢企劳动生产率(按在岗人员计)741t/人·年,较建国之初提高了约324倍。
  70年来,建成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有力支撑了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新中国钢铁工业高度重视体系建设,从地质勘探到开矿选矿、耐火、焦化、炭素、铁合金再到冶炼、轧制、品种开发,从咨询、勘察、设计到施工,再到机修、科研、高校配套,钢铁工业体系建设相当完整。经过建国之初的起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洗礼考验,钢铁冶金配套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有力支撑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0年来,钢铁绿色发展水平实现了长足进步。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强化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取得了跨越式长足进步。2018年,重点钢企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十五末的2.83千克下降至0.53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降至0.56千克,吨钢废水排放量由4.71立方米降至0.74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从1949年的3tce,下降到1978年的2.52tce, 2018年下降到0.555tc,仅相当于建国之初的18.5%。
  70年来,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不断迈上新高度。新中国钢铁起步阶段主要是学习借鉴苏联经验,引进建设现代化钢铁企业的标志,则是改革开放后的宝钢,大大加快了中国钢铁现代化进程。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企业开始在澳大利亚、秘鲁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建设铁矿基地,恰那铁矿、首钢秘铁成功运营至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河钢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青山印尼镍铁不锈钢厂,德龙钢铁印尼钢厂等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技术服务方面,中国钢铁冶金设备技术出口逐步由单体设备及部件的出口,走向成套设备出口及工程总承包,极具国际影响力。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成功解决了钢铁“有没有”、“够不够”的数量问题,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钢铁工业今后关键要解决“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问题,这是新时代钢铁工业一定要爬过的坡、必须迈过的坎。
  回首前路,70年风雨兼程,中国钢铁创造了永载史册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中国钢铁仍将砥砺前行,钢铁将让世界更美好!

来源:冶金经济与管理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