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董一凡:德国“工业4.0”步履维艰的启示

2020-01-02 09:55:00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一波波新技术浪潮的纷至沓来,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紧抓第四次科技革命机遇、实现产业和经济结构创新现代化,对本国今后数十年乃至百余年发展前景的重大意义。作为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大国和制造业强国,德国多年前就敏锐捕捉到这一重大趋势变化并制定了相应政策体系,但在几年来的政策执行和探索阶段,也遇到了种种问题。
  而德国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进展与反思,对于谋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早在2015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就提出“工业4.0:从科研到企业落地”的政策规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生产经营与数字化等新技术潮流的结合,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同时通过新技术及时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将规模化与个性化要求有机结合。今年11月,德国政府又公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计划,就推动数字化和创新、完成工业体系和经济结构现代化升级的目标,在创新支持、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规则等方面设立一揽子配套支持政策。
  在政府积极推动的时候,德国企业也主动探索,取得不少应用成果。比如机器人根据客户订单进行个性化制造,博世公司应用智能化技术和模块化提高物流效率和企业仓储管理水平,西门子等企业提出“前瞻性维修”概念,为客户提供更为及时便利的售后维护服务,等等。
  然而,德国工业数字化的进程毕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因而遇到不少发展中的问题。有德国媒体最近报道说“工业4.0”目前步履维艰,德国成功应用“工业4.0”概念下新技术的企业仍属少数,大部分企业倾向于推进渐进性探索,逐步应用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多数技术探索仍然处于试验阶段。部分企业表示,现有生产技术和模式还足以应对当前的业务数量,因而倾向于“保持传统”。
  从这些较为传统的企业来看,它们本身对拥抱数字化有着自己的考虑。首先是短期和长期经济效益孰轻孰重的问题。投入数字化设备、引入智能制造模式不仅在短期内增加企业投入甚至负债水平,同时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也难以迅速得到传统客户认可。比如德国最具优势的精密机械、化工、汽车等领域,依靠长期以来的技术储备和口碑,不必过多创新即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备较强竞争力。这种情况也曾出现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企业面对新问世的技术设备,在传统设备仍未折旧且利润率可观的情况下,对新设备的投入热情不高。
  其次是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担忧。“工业4.0”概念下的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物流等均需上网,在直接对接市场和客户、令生产与销售各环节信息无缝对接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网络风险,一旦受到区域性的网络攻击就可能导致生产的瘫痪。同时,德国及欧洲在新技术运用和隐私保护问题上有着较强的伦理思维和“风险预警”意识,诸多企业在无法确立绝对安全和成熟监管法规框架的背景下,对新技术抱有较大怀疑态度,这也影响了它们拥抱新技术潮流的积极性。
  其三,德国的信息基础设施难以支持“工业4.0”全面推进。德国虽然长期以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各方面发展程度普遍领先的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德国在网络通讯领域的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比如德国存在不少手机信号的“盲区”,数以千计的基站存在问题,只有7%的德国家庭接入了光纤网络,远低于爱沙尼亚(73%)、瑞典(56%)和西班牙(53%)。德国政府预计,该国基本实现网络信号覆盖还需新建5000个基站。而在这样的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下,部分企业数字化投入很可能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状况,这也影响了其积极性。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背景下,无论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其他处在推进工业化进程或谋求向产业链高端位置迈进的国家,均面临转型升级,融入智能化、数字化浪潮的任务。虽然各国国情、发展程度以及禀赋千差万别,但对于国家如何以合理政策提升企业积极性并为企业创新提供足够成熟的基础设施、市场规则、投融资管道、创新生态等,德国“工业4.0”的进展以及挑战均有着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董一凡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