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陈雷鸣:亟待建立健康、科学的钢铁供应链

2020-02-25 11:28:00

  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广大钢企内外商务经贸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钢铁流通行业影响几何?这凸显了钢铁流通行业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后续应该怎样有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2月18日,《中国冶金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

  疫情对钢铁流通业的五大影响

  陈雷鸣认为,疫情对钢铁流通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运力恢复不足,物流运输严重受限。据了解,受汽运司机少、疫情管控严等多重因素影响,截至目前,全国钢铁流通企业汽运恢复了三到五成,江苏汽运恢复了两三成,严重影响了钢材货物流通。

  二是受复工延期影响,下游需求乏力。受疫情影响,“停工令”再升级,部分省市发布了建筑行业延期复工的通知,建筑项目延期复工对现阶段的钢铁需求影响较大。很多省市要求除重点民生工程外(含市政重点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省市重点工程等),2月20日甚至3月初之前,房地产等建设项目不得复工。此外,钢材出口规模可能也会受到疫情影响,钢材市场需求短期内甚至第一季度会出现下降。

  三是库存增加,压力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钢市库存增加。2月17日当周,全国钢市城市总库存量为1536.61万吨,较节前环比增加219.13万吨,增长16.63%。另外,螺纹钢、线材、热轧卷板、中板、冷轧卷板五大品种库存环比均较大幅增加。库存不断增加、消化缓慢,将影响后续钢材市场价格和市场信心。

  四是资金压力加大。流通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在疫情期间由于货物销售不畅、库存占据资金,资金周转受到很大影响。房租、设备维护、人员等方面的开支,又加大了资金压力。

  五是用工难题。很多企业,尤其是加工类的企业,异地用工比较多。这些工人有的受疫情限制,无法返回,一些人返回之后需要隔离两周,用工难题也影响了企业正常复工复产。陈雷鸣介绍,目前,钢铁贸易型企业主要采取线上办公方式,钢材加工类企业复工复产比较少。

  钢铁流通业发展存在四大问题

  陈雷鸣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凸显了钢铁流通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4大问题:

  首先,钢铁产业链协同发展程度不够,无法共同应对行业出现的困境。“上中下游不通畅,各自为政,行业出现问题后,不能风险共担。”陈雷鸣指出,“钢厂和流通企业没有建立起共赢发展的生态链,同类型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局面依然存在;实体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协同关系也不够顺畅。”

  其次,相较于钢厂来说,流通企业由于体量和规模比较小,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把控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再次,传统经营理念必须改变,赌行情、压库存的经营模式风险较大,应把贸易商转变为服务商。

  最后,钢铁流通企业承上启下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上服务钢厂,下服务终端,及时了解和把握下游需求,为钢厂定制化生产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是流通企业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目前,很多钢厂和终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流通企业这个作用,这需要上、中、下游共同面对和解决。

  钢铁流通业健康发展的六条建议

  鉴于以上情况,陈雷鸣提出如下6点建议:

  一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钢厂要科学、合理安排生产。面对疫情和今年行业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钢铁企业要协同作战,避免恶性竞争、产能过剩,避免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做好生产计划管控,共同维护市场环境。

  二是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康、科学的钢铁供应链。这次疫情对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链是一次检阅,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建立协同发展的钢铁产业链的一次机会。只有建立起围绕终端用户需求的、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快速反应、科学高效的供应链,才符合钢铁现代流通的需求。面对新疫情和新困难,上、中、下游要携手共克时艰。

  三是钢铁贸易企业要加快转型发展。单纯贸易型企业生存空间有限,在钢铁现代供应链中的作用有限,只有转型为服务商,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深度融入到钢铁现代供应链之中。

  四是钢铁流通企业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这次疫情让大家进一步看到了线上服务的功能和作用,这将对钢铁供应链整个业态的转变起到非常重要的推进和催化作用。

  五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钢铁在整个国民经济、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钢铁产业链金融的支持力度,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助力。

  六是钢铁流通企业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树立充分的信心。党和国家、各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企业的政策和优惠条件,下一步也会采取更多的措施保障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将给钢铁行业带来很多新机遇。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