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必和必拓CEO韩慕睿:愿与中国伙伴加强合作 共同推动钢铁低碳发展

2021-04-19 10:57:00

本报记者 朱晓波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支持这样的项目,答案有两点,一是必和必拓有责任、有义务做正确的事,二是无论必和必拓是否支持,钢铁行业的脱碳化必将到来。”4月6日,必和必拓CEO(首席执行官)韩慕睿(Mike Henry)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线上专访时表示。他口中“这样的项目”指的是,近期其与多家钢铁企业签署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助力中国乃至全球钢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必和必拓已经先后与包括中国宝武、河钢集团、日本JFE钢铁等在内的钢铁企业开启了一系列低碳合作项目。为达到“3060”低碳发展目标(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中国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广泛开展低碳减排行动,韩慕睿表示,必和必拓将积极加强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与钢企大力合作推动碳减排

  2020年11月份,必和必拓与中国宝武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投资3500万美元,共享互通低碳减排技术知识,旨在共同应对全球钢铁产业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双方合作首期为5年(2020年~2025年),重点聚焦低碳技术创新和减排路径的研发及部署,从而推动整个钢铁生产流程走向低碳化。据悉,必和必拓首先将与中国宝武在利用低碳燃料如高炉氢气喷吹及其他低碳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双方还将以中国宝武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就钢铁行业应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开展研究。

  2021年2月份,必和必拓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1500万美元,与日本JFE合作减少炼钢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据悉,双方将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澳大利亚原材料质量和高炉效率。

  2021年3月份,必和必拓与河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1500万美元,与河钢集团共同研究和探索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路径。据悉,必和必拓与河钢集团将聚焦钢铁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围绕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钢渣回收再利用技术和铁矿石块矿的使用率提升等三大重点领域通力协作。

  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减排的途径中最重要一点是减少对化石原料和燃料的消耗,其中降低焦炭消耗是重要一环。而炼焦煤是必和必拓的重要产品之一,根据必和必拓发布的气候报告,炼焦煤在2016~2020财年对必和必拓营业收入的贡献达到15%,仅次于铁矿石业务。“即便如此,必和必拓也会坚持与钢铁企业合作探索可能的减排路径,推动脱碳化进程。”韩慕睿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他认为,必和必拓有责任、有义务做正确的事,世界需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必和必拓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自身优势 助力中国可持续发展

  2020年9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低碳发展蓝图——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围绕这一目标制订符合自身标准的减碳路线图。“必和必拓将尽己所能,为中国碳中和愿景做出贡献。”韩慕睿表示。

  3月份,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发展规划的进程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必和必拓与中国有着长期互惠互信的合作关系,中国市场对于必和必拓全球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保持紧密沟通,积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趋势。中国当前的政策正在全力推动国家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必和必拓的业务战略也紧随着中国的政策方向。”韩慕睿说。

  他介绍,此前必和必拓已经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2020-2050”项目合作。通过充分了解中国的发展需求,必和必拓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支持中国的新发展。

  作为矿业领域的重要一员,必和必拓始终致力于推动可持续的采矿,积极携手行业伙伴,引领产业链上下游的减排进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脱碳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确保我们开采的资源产品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低排放、节约水资源、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更好地支持社区发展、增进员工福祉。”

  “我们深知,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国业务伙伴对我们的期待。以可持续的方式运营才能赢得中国客户的认可,获得中国供应商的支持。”韩慕睿说,必和必拓十分期待与中国企业、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他进一步介绍:“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不仅限于贸易和商业往来,如刚才所述,我们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着长期的合作,我们也正在与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开展助力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电气化发展的相关合作研究。”

  韩慕睿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在与中国开展商业合作的同时,必和必拓也非常重视加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必和必拓近期的一些合作项目还着眼于帮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有效实践经验。“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就是我们与中国宝武的合作,我们希望通过此项合作,将中国钢铁行业脱碳化的实践经验、新知识、新技术分享给全球钢铁行业,推动全球钢铁业的脱碳化进程。这也正是必和必拓推动全球减排的方式。”他说。

  调整资产配置以更好满足低碳发展需求

  2020年9月份,必和必拓在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提出了减碳目标:到2030财年,将集团的直接排放(范围1)和间接排放(范围2)较2020财年调整后的排放水平(自身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削减30%;到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净零排放(碳中和)。

  韩慕睿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和必拓将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削减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即运营排放;二是降低范围3排放(该公司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导致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供电比例来削减运营中的范围1和范围2排放。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逐步针对运营资产开展柴油替代置换项目,例如使用氢动力或者电动矿用卡车,从而减少露天采矿过程中使用柴油产生的碳排放。我们也在探索其他低碳节能技术,并将逐步应用到我们的运营当中,推动运营碳排放的削减。”在资金投入上,韩慕睿介绍,必和必拓当前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在1580万吨,从现在起到2030年,必和必拓将为此投入20亿~40亿美元。对于范围3的排放,必和必拓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助力上下游合作伙伴减少在运输和使用必和必拓资源产品时产生的碳排放。

  韩慕睿表示,必和必拓也在逐步调整资产组合,注重面向未来的大宗产品布局,包括铜、镍和钾肥。这些领域也将为中国下一阶段的新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是必和必拓的战略重点。

  韩慕睿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2020年8月~9月份,必和必拓团队以模拟1.5摄氏度控温目标的气候情境,对资产组合做了分析,并发布了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发现,更快速的脱碳进程事实上几乎对我们所有资源产品的生产需求是有利的,例如铜、镍、铁矿石、炼焦煤。因为在脱碳之路上,新建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系统及储能设备建设与制造都需要这些资源产品的支撑才能够实现。”他兴奋地说,“当然,就中长期而言,脱碳不利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但是,至少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依然强劲,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离不开这些产品。中短期内炼焦煤仍是目前钢铁生产的主要燃料,在世界所需钢铁的生产过程中仍难以找到炼焦煤的替代品。”

  铁矿石一直是必和必拓最主要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韩慕睿认为,近期铁矿石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非常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疫情期间的供给侧制约。“我听说的至少有10个处于不同阶段的新建项目,可以提供3亿吨的新产能,而其中2/3都来自西非。所以,供给侧将有大量的新增矿进入市场。”而反观需求侧,钢铁生产即将见顶,进入平台期,然后逐步下降。同时,废钢利用率会逐步提升,所以铁矿石需求也将在见顶后进入下降期。“因此,铁矿石价格也会下降。最终的赢家,或者说能够屹立不倒的矿业公司,一定是拥有最优质产品、最可靠供应和最低成本的公司。”韩慕睿进一步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目前必和必拓在建的南坡矿(south flank)将于2021年年中投产,生产粉矿和块矿,年产量将达到8000万吨,主要弥补即将关闭的现有矿山的产量。韩慕睿介绍说,在南坡矿建成后,必和必拓暂时没有新建大型铁矿项目的投资计划,未来产能扩张主要通过进一步对其现有矿山挖潜增效来实现,2020年必和必拓通过持续提高现有矿山以及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生产效率,铁矿石产量同比增长11%,在几大矿山中当年增幅最大。

  “中国的‘3060’低碳发展目标也会催生新的需求。”韩慕睿认为,针对中国的低碳发展目标,对于必和必拓来说一大挑战就是同时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和中国客户对产品可持续性的要求。对资源产品的需求确实会迎来增长,但是中国的客户会要求我们以越来越少的碳足迹、越来越好的可持续实践来提供这些产品。“这意味着我们要生产更多的铜和镍,也意味着我们要加大投资,推进这些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并且必须持续降低碳排放。”

  韩慕睿强调,随着中国碳中和步伐的加快,中国将努力减少使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资源产品。“这会带来两个结果:当某些资源产品的需求降低时,供给侧的竞争就会愈发激烈,因此,我们只有以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提供这些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有一些资源产品有可能在未来的20年~30年内就不再被使用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逐步减少这些产品在必和必拓资源组合中的比重。”韩慕睿说。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