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于勇:低碳绿色钢铁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21-05-26 09:24: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罗忠河 通讯员 牛卫星 闫夏萌 报道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召开前夕,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就全球钢铁产业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
  他表示,人类文明进程将赋予钢铁新的内涵,承载低碳、绿色、智能多种创新元素的未来钢铁,是支撑和维持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一环。钢铁行业及相关方正在携手合作,破解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难题,主动并积极参与低碳绿色社会的建设,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冶金报》记者:据IEA(国际能源署)预计,要实现全球气候目标,2050年钢铁行业直接碳排放量必须比2019年减少50%以上。未来几十年,钢铁行业将面临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如何看待钢铁的低碳未来?当前,全球钢铁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有哪些趋势和做法?
  于勇:
  钢铁材料是支撑和维持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一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材料,钢铁被人类应用超过三千年,并广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现有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和能源供应的核心。钢铁可无限循环和重复利用。未来,人们对环保型材料的重视将推动钢铁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应用。未来钢铁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承载低碳、绿色、智能多种创新元素。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钢铁产业会在不同阶段、不同事件中形成新的发展高峰,成为全球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保证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一环。智能化城市建设将以高强度轻型钢铁为主要材料,如大型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自动驾驶汽车等,铸就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成就的时代,我希望能够和全球同行一道,向世界展示钢铁人的责任和担当,把可持续的钢铁产品奉献给全人类。钢铁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钢铁,绿色低碳的钢铁一定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的事业,钢铁产业任重道远。碳减排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从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和国际碳减排规则已经形成。过去的30年,全球钢铁行业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采用新技术,已经将吨钢能耗降低了50%。但从全球范围看,钢铁工业仍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8%左右,若要继续在未来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未雨绸缪,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旋律,钢铁行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适应低碳发展需要,必须进行深度变革。实现碳中和,必须通过能源结构创新、工艺结构创新和材料技术创新,开发并推广利用切实可行的突破性钢铁技术,提供更加低碳绿色的钢铁材料,满足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于钢铁产业,转型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如箭在弦的“必选项”。2012年,世界钢铁协会66家会员签署了《可持续发展宪章》,承诺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能,约束大家共同努力来减少钢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足迹,优化钢材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效率。从世界钢铁协会、IEA提出的减排路径来看,钢铁产业要实现近零排放必须依赖于众多创新技术,如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物质能源、电解氢、可负担的清洁电力等。从目标导向看, 2020年~2050年,提高钢材使用效率的累计减排贡献率需要达到40%,改善工艺效率达到21%,CCUS达到16%。未来10年的加速创新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后期的近零排放技术部署至关重要,加快配套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十分关键。钢铁材料的未来发展之路离不开钢铁制造流程的技术创新和变革,但目前大规模转向近零排放技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在碳中和的道路上,钢铁产业任重道远。
  因势而动,成就钢铁史的 “中国时代”。气候变化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拥抱的机遇。中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从行业发展周期的大规律来看,中国钢铁已处在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的环保阶段三期叠加时期,正向高质量时期低碳阶段演进。未来,低碳发展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消费、能源和投资革命,进而重塑全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回顾人类使用钢铁的历史,逆境往往是创新的驱动力。达成碳中和目标,最主要的挑战是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势,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创造了人类历史钢铁奇迹的中国钢铁工业能够因势而动,把握机遇,引领全球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则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将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关键举措与实际行动。2019年9月份,国内15家大型钢铁企业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宣言》,明确要将生产低碳、绿色和生态友好的钢铁产品作为发展目标。2020年10月19日,由世界钢协指导,北京科技大学、河钢共同发起的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聚焦世界钢铁与全球经济、钢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未来钢铁与城市生态的关系,致力于构建钢铁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圈。2021年2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4月22日,在世界第五十二个地球日上,全行业高度关注和期待的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正式成立,为行业低碳路线图和行动方案的出台谋篇布局。
  低碳绿色发展是推动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体现和终极目标。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将以低碳为统领,紧跟技术革命、数字驱动、绿色协同三大趋势,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减量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一轮更高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格局,为世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烙下“中国印记”。
  《中国冶金报》记者: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河钢在低碳绿色发展上有哪些举措和成果?
  于勇:
  2021年3月12日,河钢发布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规划,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目标: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下降超10%,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下降超30%,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向世界表明一个态度,中国钢铁企业不仅要在规模质量上提升,更要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绿色发展上体现担当。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河钢始终秉持“人、钢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坚定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近年来,河钢累计投入203亿元实施了430余项节能环保项目,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建成“世界最清洁钢厂”到建设“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和利用示范工程”,始终引领绿色制造的发展方向。2019年3月份,河钢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钢研集团、东北大学展开深度合作,以促进氢能产业加速提质发展为目标,从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入手,引领传统钢铁冶金工艺变革。2021年5月份,河钢在张家口宣化启动建设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直接还原示范工程,从分布式绿色能源利用、低成本制氢、氢气直接还原、二氧化碳脱除等全流程和全过程进行创新研发,探索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甚至零碳经济的最佳途径,打造“未来工厂”。
  在“十四五”期间,河钢的低碳绿色发展将按照碳达峰、稳步下降、较大幅度下降、深度脱碳4个阶段推进, 从“六大路径”实现相应的结构调整、工艺创新和技术进步。一是以工艺装备升级推进全流程碳减排,以绿色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实现全流程工艺的碳减排。二是能源结构创新,推进风能、太阳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钢铁生产各工序的有效利用,从源头上解决钢铁冶炼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问题。三是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为下游用户提供绿色低碳钢铁产品和碳足迹核算钢铁材料数据,从产业链角度降低碳排放,实现共赢。四是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协同降碳。五是加大颠覆性、突破性、关键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在“十四五”期间,河钢将全力打造全球氢能还原与利用技术研发中心,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CCUS的示范应用。六是倡导全员低碳化生产、生活,以自身行动支持碳减排目标,践行碳减排承诺。
  河钢地处京津冀地区,又是世界钢铁行业领军企业之一,肩负着更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适应生态文明要求和制造强国战略的低碳绿色发展路径,为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河钢方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