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从氢能领跑到模式变革——王兰玉代表谈河钢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3-03-15 15:57: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两会报道组记者 樊三彩 报道
耿佳 摄影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让我们进一步清晰看到高质量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承载的分量之重。
  近年来,钢铁行业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涌现出很多先行军,河钢就是其中重要一支。河钢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技术升级为主线,突出“四个更加关注”,持续推进“两个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愈来愈足。这其中,氢能产业发展、经营发展模式新变革成为其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亮点。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王兰玉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针对这两方面谈了河钢最新进展与自身看法。
  我国应加快赶超氢冶金技术研发步伐
  2022年底,凭借在绿色制造、转型升级、氢能产业发展、绿色钢铁供应链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河钢入选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王兰玉总结河钢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关键是做到了“三个坚持”,即坚持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与强者为伍、共建生态圈。
  这其中,河钢氢能产业的发展亮点频出、可圈可点。尤其在2022年12月16日,张宣科技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首创了“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技术,是目前工业化生产中含氢比例最高的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最接近未来100%氢还原的工艺状态。这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由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转变迈出颠覆性、示范性、关键性步伐。
  我国氢冶金技术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开展,中国宝武、鞍钢集团、酒钢集团、建龙集团等国内钢铁企业开始布局氢冶金领域。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主要产钢国近20年就已经在积极研发新一代氢冶金流程,并制定长远发展目标,较早部署氢冶金项目。王兰玉指出:“氢冶金具有显著的减排潜力,中国钢铁行业应当加快氢能在传统冶金工艺流程中的应用,在氢冶金技术研发方面加快赶超步伐。”
  为鼓励氢冶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保障优质低碳铁素资源供给,王兰玉建议,第一,应优化产能置换政策,鼓励氢冶金工程的探索性研究实施;第二,开展氢冶金技术重大专项研发,设立氢冶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三,完善氢冶金技术的相关标准规范,做好氢冶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第四,开发氢冶金项目科学、系统的降碳量化方法,鼓励氢冶金降碳产品的交易及低息贷款;第五,制定支持氢冶金产业发展的金融补贴政策。
  河钢经营发展模式新变革正有序实施
  王兰玉表示,基于当前钢铁行业供需新形势,河钢正大力推进经营发展模式的新变革。“我们正纵向推进产业链条由钢铁向材料延伸,横向推进同类业务归集和结构性重组,实现全要素全链条优化产业生态,由增量效率型向存量效益型转变。”王兰玉进一步解释道,这一变革旨在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和工序的再协同,真正把工序链打造成创效链,构筑全新产业矩阵。
  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实施中,新的创效主体正在加速形成。王兰玉简要介绍了相关工作。在物流产业方面,将以河钢物流为基础架构,全面构建“大物流”体系,实现资源统一组织、运力统筹调配、费用统一管控,深度挖掘物流后市场价值,促进内部物流降本与外部市场拓展双提升。在环保产业方面,以河钢集团大河环科为平台,加快推进涉及水、气、固等环保资产和业务整合,实现相关环保业务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在装备制造方面,以河钢集团大河装备为平台,推进实施装备制造业务板块整合和设备(备件)采购业务集中管控,着力打造以服务冶金、矿山等行业为主的国内一流设备制造服务商。在化工产业方面,系统归集煤化工产业,延伸焦化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推进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着力将河钢集团大河化工打造成效益型、科技型、绿色低碳型行业标杆。在钢铁材料方面,组建成立河钢汽车板有限公司,统一管理汽车板和家电板客户资源,发挥客户资源整合以及营销、技术服务专业化优势,提升冷轧汽车板、家电板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冷轧汽车家电板材料服务商。
  “通过加快经营发展模式新变革,推进结构性重组和同类业务归集,河钢将不断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实力,不断开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王兰玉表示。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