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国际钢铁

德国启动3个旗舰级零碳排放技术研究项目

蒂森克虏伯将发挥哪些作用?

2021-11-05 08:03:00

  本报记者 樊三彩
  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从蒂森克虏伯方面获悉,为了争取在全球绿色氢能领域的领导地位,德国日前启动了3个旗舰级零碳排放技术研究项目。蒂森克虏伯表示将参与这3个项目。
  这3个项目分别是大型水电解设备的批量生产项目(H2Giga),合成燃料、绿氨、绿色甲醇和合成甲烷的海上生产项目(H2Mare),以及氢能运输和转化技术研发项目(如氨裂解技术)。这些项目将吸取德国科学界、工业界及社会各界有关氢能技术的专业经验、知识,为该国工业规模化氢能解决方案的开发、构思和实施提供思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表示将全力支持德国进军氢能经济领域。
  据了解,在大型水电解设备的批量生产项目中,蒂森克虏伯将通过自动化批量生产推动碱水电解的工业化进程。在合成燃料、绿氨、绿色甲醇和合成甲烷的海上生产项目中,蒂森克虏伯将开展绿色甲醇和绿氨的海上生产测试。在研发氢能运输和转化技术项目中,蒂森克虏伯将开展氨裂解技术测试。
  蒂森克虏伯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玛蒂娜·默茨(Martina Merz)表示:“蒂森克虏伯有着完整的绿色价值链和排放物闭环回收系统,与氢能旗舰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将大力助推国家氢能战略发展。”
  《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到,蒂森克虏伯将获得近850万欧元的财政补贴,用于研究碱水电解技术(AWE)的大规模应用,一方面可以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则能够延伸现有的1吉瓦级电解槽供应链以增加项目量。
  由蒂森克虏伯牵头的大型水电解设备批量生产项目中的“INSTALL AWE”项目专注于研究碱水电解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碱水电解技术是全球目前市场化发展最成熟的技术之一,与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技术(PEM)的电解槽的紧凑结构相比,碱水电解采用的是独立的单元槽结构,设备维护时不必更换整个电解槽,既节省了资源又降低了运营成本。
  此外,蒂森克虏伯还将与合资伙伴迪诺拉公司(Industrie De Nora,全球知名的优质电解槽制造商、涂层供应商)展开深度合作。同时,蒂森克虏伯还将与大型水电解设备的批量生产项目创新智库中的各机构、大学以及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小型专业公司一同展开更广泛的调研工作。
  合成燃料、绿氨、绿色甲醇和合成甲烷的海上生产项目旨在开发氢能及其下游产品,涵盖了从材料评估、运营模式到环境友好等所有相关的研究课题。蒂森克虏伯的Power-to-X工艺(电力多元化转换)涵盖了合成燃料、绿氨、绿色甲醇和甲烷的技术,因此获得78万欧元的资金援助,用于开展从基础阶段到建造阶段的技术研发工作。
  据了解,由于海上风电比陆上风电的供电量更大且更稳定,在海上直接生产氢和采用Power-to-X工艺生产系列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因为除了水之外,生产所需的二氧化碳和氮可直接从生产现场的空气中提取。绿氨的生产在这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较高的密度和更简单的存储方式使绿氨在某些情况下比氢气更具有价格优势。对于那些有着丰富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较大氢气生产潜力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智利)而言,绿氨作为出口的能源载体比绿氢更具优势。这是因为氨一般由船舶运输,借助海上风电,通过水电解技术可以直接在海上制取氢和氨,优化运输路线,节省成本。此外,海上风电厂的庞大规模使扩大氨的产能成为可能,因而售价降低,绿氨便成为一种更具竞争力的能源载体。
  蒂森克虏伯同时参与了研发氢能运输和转化技术项目,目前其正在评估氨裂解技术的发展潜力。在长距离的运输过程中,将氨作为氢能载体更具有经济优势。液态绿氨在运抵用氢目的地后,可转换回氢和氮,以这种方式产生的氢能可以直接使用。
  

   

  新闻链接
  

 

  

  蒂森克虏伯材料服务中心将碳中和实现时间提前20年
   

  

  又讯 10月20日,蒂森克虏伯材料服务中心(Material Service)发布消息称,其将企业运营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至2030年,比最初报告计划的时间提前了20年。
  据了解,该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实质成果方面。该中心表示,其将尽可能减少其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产生的所有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除了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外,该中心还希望在这一过程中为其客户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蒂森克虏伯材料服务中心表示,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向客户提供低碳产品,并向客户提供可以促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服务,如产品回收解决方案。
  蒂森克虏伯材料服务中心在全球40个国家建有480座工厂、271座仓库,是西方最大的工厂式独立分销商和材料服务商。 (易文)      
  《中国冶金报》(2021年11月05日 02版二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