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国际钢铁

赋能全产业链低碳发展——

必和必拓与多方合作推动CCUS

2023-01-06 10:08:00

  本报记者 朱晓波

  2022年10月底,必和必拓与安赛乐米塔尔(下称安米)、三菱重工工程公司(下称三菱重工)以及三菱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三菱开发)共同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计划分别在安米年产500万吨的比利时根特钢厂和另外一座位于北美的工厂采用三菱重工的碳捕集技术开展为期多年的试点项目。
  这次合作将致力于探索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CCUS)在钢铁行业的应用路线,合作各方将整合各自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资金,共同推进试点项目,开展工业规模部署的相关可行性和工程设计研究。
  钢铁脱碳将经历
  优化、过渡和绿色生产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钢铁行业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9%。预计未来几十年,高炉炼铁仍将是钢铁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CCUS则有望成为减少现有全球高炉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净零排放情景,到2050年,CCUS在传统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比例需达到53%以上。截至目前,尚未有工业规模高炉CCUS项目运营投产,只有少数正在进行或处于规划阶段的小规模试点项目。2022年底,安米根特钢厂启动其Steelanol(钢铁醇)项目,作为高炉富碳工业废气碳捕集用于乙醇生产的工业规模示范工厂。
  必和必拓和三菱开发作为安米欧洲业务主要的优质炼钢原材料供应商,将为这项多年期试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安米根特钢厂试点项目将分为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将以300千克二氧化碳/天的规模进行高炉炉顶煤气碳分离与捕集,鉴于炉顶煤气中各类污染物含量各不相同,该阶段面临着一定技术上的挑战;第二阶段将测试应用从热轧厂再热炉废气中分离和捕集二氧化碳的技术,再热炉主要通过燃烧焦炉气、高炉煤气和天然气等混合气作为燃料。同时,合作各方还计划在安米一座位于北美的直接还原铁(DRI)工厂安装移动测试装置,以验证三菱重工的技术的适用性。
  针对本次合作,必和必拓首席商务官潘文怡(Vandita Pant)表示:“对钢铁行业而言,目前没有能够实现净零排放的明确或单一技术路径。CCUS作为一项关键减碳技术,在一定方面能够支持推动一些钢铁行业净零排放路径的发展。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与安米、三菱开发和三菱重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更快地找到合适钢铁行业大规模减碳的解决方案。钢铁是支撑世界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关键产品,因而,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测试更多新的钢铁生产技术,支持高炉减碳,实现低碳钢铁生产。”
  必和必拓技术和研究团队认为,钢铁行业的脱碳将经过3个阶段,分别为优化阶段、过渡阶段和终极的绿色生产阶段,目前大多数钢铁产区仍处于优化阶段。
  CCUS对钢铁行业脱碳至关重要
  在过渡阶段,CCUS将对钢铁行业的脱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取决于该技术的应用情况,其最高可降低长流程炼钢工艺60%的碳排放强度。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和成本的壁垒,CCUS尚未被应用到长流程炼钢工艺中。必和必拓表示,只要产业链各方携手合作,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试点应用,未来这些难题就会被逐渐攻克。CCUS的好处还在于它还可以应用于发电、水泥生产和化工等多个行业。这样一来,CCUS在某些领域取得的突破及其广泛应用到各大难以减碳的行业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将在未来降低钢铁企业使用该技术的成本。
  必和必拓一直将低碳发展深植于企业发展战略中。该公司在“2021气候转型行动计划”中,聚焦多个维度,包括大力削减自身的运营温室气体排放、投资低排放技术,助力整个价值链减排、提升产品的环境管理效益,把控气候风险和机遇,并积极携手利益相关方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政策制定和市场响应机制。
  近年来,必和必拓已经与中国宝武、JFE钢铁株式会社、河钢集团、浦项制铁(POSCO)和塔塔钢铁(TATA Steel)等全球重要的产业伙伴就低碳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对全球客户市场和潜在技术路径的覆盖,全力赋能钢铁行业的低碳发展。
  必和必拓的长期目标是,力争到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净零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自身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当前水平至少减少30%。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必和必拓全面展示了集团的脱碳目标和战略。
  必和必拓认为,在迈向绿色低碳的道路上,世界需要中国,而中国也有能力引领世界。随着中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和绿色发展,必和必拓将进一步拓展与中国客户、供应商和各方伙伴的合作关系,携手产业链伙伴一起迈向净零之路。
  《中国冶金报》(2023年01月06日 02版二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