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昕一
近日,必和必拓宣布分别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围绕矿区电动化、电池系统开发、闪充基础设施与回收技术展开全链条合作。这场横跨中澳、融合资源与新能源的联合行动,不只是全球矿业碳减排目标加速落实的选择,更标志着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与全球资源巨头一道,进入联合定义绿色开采范式的新阶段。
在减排路径愈发具体、运营压力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矿业电动化正成为资源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方向。此次合作中,必和必拓将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重型设备和矿区铁路的电池系统,推动快充网络和回收机制的落地;同时与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探索电动商用车在矿区的替代潜力和能源系统优化方案。这一合作的重点在于双方围绕矿区核心排放环节展开系统性联动。必和必拓希望借助全球领先的电池与电驱动技术实现低碳转型,中国企业则借助工业场景拓展“从车到矿”的降碳能力边界。
电动化提速成为矿企转型驱动力
必和必拓此次与中国电池巨头的联合,是资源企业在多重现实压力下做出的战略转向。当前,矿业企业面临的挑战并不仅限于传统的周期波动,还在于如何以“绿色方式”维持生产韧性与商业可持续性。
首先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近年来,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投资框架已成为全球矿业的“硬约束”,众多大型机构投资者明确将低碳绩效作为资金配置的前提条件。必和必拓在其《气候转型行动计划》中指出,其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运营层面(“范围1”与“范围2”)温室气体在2020年基础上减排30%,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企业运营净零碳排放。这与众多同行同步甚至略显保守,例如力拓(Rio Tinto)承诺到2030年减半运营碳排放,福德士河则提出到2030年实现企业运营净零碳排放。
其次是运营结构的现实推动。在澳大利亚等传统采矿地区,电力价格虽呈上涨趋势,但柴油等化石燃料同样面临价格波动与供应链安全问题,在偏远矿区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用电替代柴油,不一定意味着短期能源成本降低,但通过部署局域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电驱设备全生命周期效率提升等方式,矿企可在中长期内更好地控制能耗风险、提升能源自给率、降低维护成本,形成更具韧性的生产体系。
最后是供应链端的重构机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矿企不再仅仅是“资源提供者”,而是“绿色转型共同体”的一部分。电动矿卡、电池储能、电网耦合等新技术,已成为矿企与新能源企业联合创新的落地场景。
中国电池企业或将演变为
“绿色系统解决商”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作为全球电池技术与电动化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正与全球资源行业巨头共同构建一种全新的绿色转型联盟关系。
对于必和必拓而言,这一合作契合其长期的减排战略。必和必拓2024年运营报告数据显示,矿卡柴油使用排放已占其“范围1”与“范围2”排放的63%,而矿区卡车、机车和井下设备的电动化,正是减排路线图中的核心环节。然而,这些重型设备的电动化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可靠性、成本与能源补给体系尚需突破。
宁德时代在磷酸铁锂(LFP)和钠离子电池上的持续创新,比亚迪在电动卡车、公交与工程机械电动化中的丰富经验,为必和必拓提供了可商业化落地、具备规模化潜力的解决方案。此外,两家企业在系统集成、快充配套、电池回收等方面也具备成熟能力,能为必和必拓构建完整的绿色用能闭环。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合作对中方而言也意义重大。相比于乘用车领域,矿业等工业场景的电动化更具挑战性和代表性。通过与必和必拓的联合实践,中国电池企业不仅将拓展自身产业化边界,也将在全球最具挑战的工业减排场景中验证和塑造其“绿色系统解决商”的新角色。
全球绿色转型呈现新趋势
这种从商业项目走向跨界联盟的合作方式,正折射出全球绿色转型中的一种新趋势:跨产业、跨地域的“绿色联合体”逐渐成形。从资源端的排放治理到能源端的技术迭代,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增效,此次必和必拓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联手,是全球绿色转型走向深层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在减碳目标从愿景走向责任的时代,矿企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能源消耗者+设备供应商”关系,转变为“共同定义绿色开采标准”的伙伴关系。必和必拓不仅在合作中获得电池、电动装备与充换电系统的技术能力,也通过中国合作方参与更完整的“能源—资源—回收”循环流程,这一架构契合其“运营减排+循环经济”双线并进的转型战略。
更值得关注的是,三方合作内容已不仅限于车辆与设备电动化。必和必拓与宁德时代明确表示,将探讨如何结合铜矿资源优势发展回收型电池价值链;与比亚迪的协议也涵盖其商用车体系在矿山运输与物流场景的落地试点。这一从原材料开采到能源系统运维的打通式协同,预示着一种新型的“跨界联盟型转型模式”正在浮现。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此类合作也为全球产业链建设带来启示。面对愈加碎片化和地缘化的资源配置格局,中国企业与全球矿企的联合,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通过技术与系统能力深度嵌入全球资源治理体系,参与绿色规则制定。这种主动角色的确立,代表着中国企业不再只是全球减排过程中的执行者,还是推动者与设计者。
中国矿业如何追赶甚至引领?
全球矿企寻求“中国技术”,中国矿企自身能否率先转身?这是此次合作对中国冶金产业链提出的重要现实命题。在笔者看来,中国冶金系统在钢铁、有色、稀土等多个领域拥有完整的“矿产—冶炼—制造”链条,也拥有为数众多的矿区、电厂与运输设施。然而,从已有实践来看,“绿色矿山”更多仍停留在环境整治、用地优化、信息化改造层面,对高排放设备与能源系统的深度降碳布局仍较为滞后。柴油重卡、低效电驱设备和传统调度系统,仍是许多企业矿区运营的常态。
笔者认为,此次必和必拓的跨界合作模式为国内矿企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发。一是矿企应主动向新能源企业靠拢,从单一“用户”角色转向“协同开发者”。二是“绿色改造”要跳出设备更新范畴,走向系统集成思维。与其零散采购电动设备,不如通过整体能源系统设计与运维平台建设,将用能、运力与碳排数据进行一体化优化。三是矿企可以借助新能源企业的全球网络,提升国际合作能级。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已具备海外布局经验,与其单打独斗“走出去”,不如形成“矿—能—技”的联合出海路径,共同参与海外矿山绿色升级或重构项目。从更长远角度看,随着钢铁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加深,中国冶金企业也可以考虑构建自身的“资源+能源+回收”闭环体系。例如,钢企投资绿色电厂、自建储能、布局电驱物流,甚至反向参与电池回收及再利用,通过产业链逆向整合构建低碳韧性竞争力。
必和必拓选择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彰显了新能源技术从“辅助角色”走向“系统引擎”的时代趋势,也标志着中国企业正以系统化能力和产业组织力,参与乃至引领全球资源开发模式的变革。从设备供给到系统共建,从降排工程到产业循环,“资源—能源”融合正在重塑全球工业的底层逻辑。笔者认为,真正的绿色转型,不可能由某一方独立完成。它需要像这样的产业联盟:一端扎根于资源实地,一端锚定未来能力,在能源结构、产业流程与价值链配置上展开长期协作。对中国冶金行业而言,与其将这类合作视作“国际案例”,不如视作“下一轮主动跃迁的前哨”。新型全球化的重心或将不再是单纯的“贸易”,而是“联合塑造低碳未来的能力”。
(作者系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中国籍研究员)
《中国冶金报》(2025年08月29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