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昕一
近期,日本制铁公布的2025—2026财年第1季度(2025年4月1日—2025年6月30日)财报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账面亏损、一次性费用、全球需求下行的多重压力,与其高调推进的海外扩张、绿色转型、长期利润展望的战略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
笔者结合其最新财报信息,从短期业绩、长期战略、行业环境和绿色转型等角度,对日本制铁的财务表现与战略方向进行深入解读。
现阶段亏损为
“过渡期的必然代价”
日本制铁2025—2026财年第1季度合并营业利润为920亿日元(约合6.2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369亿日元(约合15.99亿美元)大幅下降;净利润则显示为“-1958亿日元(约合-13.22亿美元)”。其在财报中指出,这一亏损主要源于收购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过程中确认的2315亿日元(15.63亿美元)业务退出损失。由于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协议(NSA)中要求避免市场过度集中,日本制铁必须转让安米新日铁卡尔弗特厂(AM/NS Calvert)的权益,从而产生一次性费用。
尽管账面表现“惨淡”,但其管理层强调2025—2026财年(2025年4月1日—2026年3月31日)是一个“过渡期”。随着美国钢铁公司自今年7月份起纳入日本制铁合并报表,未来3个季度预计为其贡献约800亿日元(约合5.4亿美元)的基础营业利润。日本制铁全年预测营业利润约4800亿日元(约合32.4亿美元),但受并购影响,净利润仍预计为-400亿日元(约合-2.71亿美元)。
因此,重新审视其报表,剔除一次性费用,日本制铁的主营业务依然保持盈利,这表明短期亏损并非其基本面恶化,而是“过渡期的代价”。
今年6月18日,日本制铁正式完成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这场持续18个月、跨越两届美国政府的博弈终于落幕。短期来看,这一并购带来的一次性重组拖累了日本制铁2025—2026财年净利润,但全年仍预计为其贡献约800亿日元的基础营业利润。更为关键的是,其中长期的成长路径已逐渐清晰:根据该公司规划,美国钢铁公司的利润贡献将从2026—2027财年的1500亿日元(约合9.83亿美元)提升至2028—2029财年的2500亿日元(约合16.88亿美元)。这背后是1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涵盖宾夕法尼亚州蒙谷工厂(Mon Valley Works)新建热轧厂、印第安纳州加里工厂(Gary Works)第14号高炉翻修、电磁钢板新建产线以及高端产能扩张项目。日本制铁副会长森高弘(同时兼任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表示:“投资的实际效益将在2028—2029财年后逐步显现,利润甚至可能超过2500亿日元的目标。”
为加快整合进程,日本制铁已派遣约40名工程师赴美,制订了“百日行动计划”。该计划聚焦四大方向:成本削减、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结构升级、碳中和技术应用。除既有产能优化外,森高弘还透露,日本制铁正在评估新建绿色电炉项目的可行性,方案包括建设一座年产300万吨的电弧炉工厂,类似于美国阿肯色州的大河2号工厂(Big River 2)。这意味着美国钢铁公司的粗钢年产能将由并购前的1700万吨扩大至2000万吨左右,而日本制铁的全球粗钢产能也将扩大至8600万吨,逐步逼近其长期目标。
并购美国钢铁公司不仅是日本制铁的产能扩张,还是其全球战略重心的调整。在日本国内需求长期走弱的背景下,美国市场因人口增长、能源优势和制造业回流而展现出独特吸引力。通过大规模投资与技术转移,日本制铁有望在北美高端钢材市场建立更稳固的地位,并借助美国钢铁公司平台形成“跨大西洋竞争优势”。
在融资方面,日本制铁已通过5000亿日元(约合33.76亿美元)的次级贷款部分偿还了为收购筹集的2万亿日元(约合135.04亿美元)过桥贷款,并保留混合融资工具的灵活性,包括可转债与美元或日元计价的公司债。森高弘强调,日本制铁会在最优时机与利率环境下选择融资方式,但“股权融资的空间有限,以避免股权稀释”。
这一谨慎态度阐明了日本制铁在追求扩张与维护股东价值之间的平衡。
需求趋弱供给扩张叠加
市场失衡愈加严重
日本制铁在财报中直言,全球钢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需求端,全球粗钢消费已在2021年触顶至18.4亿吨后陷入停滞甚至小幅下滑。与此同时,供给端却在不断扩张。需求趋弱与供给扩张叠加,使得市场失衡愈加严重,价格承压与利润下滑几乎成为行业普遍困境。
此外,国际社会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困境。特朗普政府回归“高关税路线”,使国际钢铁贸易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日本制铁在其最新的财报中明确指出,美国的关税壁垒正在挤压其他国家钢企的生存空间。这一外部环境不仅削弱了日本制铁的出口竞争力,也直接压缩了其盈利能力,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海外布局。
如果说国际市场的动荡带来外部冲击,那么日本国内市场则呈现长期的结构性萎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日本钢材需求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一路下行,至今已减少近3成。与此同时,日本人口持续减少、汽车出口数据下滑及制造业间接出口疲软,构成了多重不利因素。面对这种趋势,日本制铁只能通过高炉关停、固定成本削减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式来对冲下行压力,但要从根本上扭转日本国内需求疲态,几乎已不可能。
面对日本本土钢材需求的长期下行趋势,日本制铁选择“瘦身提效”的策略。该公司已陆续关闭部分高炉,并通过整合子公司和工厂实现规模效应。根据其财报,日本制铁固定成本削减幅度已达1500亿日元/年(约合9.83亿美元/年),盈亏平衡点改善了40%。在压缩低效产能的同时,日本制铁加快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重点发展超高强度汽车钢、电工钢和高端热轧产品,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增强自身技术优势。
总体来看,日本制铁海外扩张有三大重点区域。一是美国。借助美国钢铁公司这一平台,日本制铁得以直接切入全球最大的高端钢材市场,并计划通过技术转移和110亿美元投资,把美国业务打造成未来的利润核心。二是印度。印度古吉拉特邦哈吉拉(Hazira)工厂正在扩建,产能将从900万吨扩大至1500万吨,同时新建一体化钢厂,押注印度人口红利和基建需求的长期增长潜力。三是东南亚地区国家。该地区被日本制铁明确定位为“主力市场”。日本制铁通过并购与战略合作不断扩大区域份额,目标是在这一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形成规模优势和稳定盈利来源。
日本制铁推行的原料战略也值得关注。在铁矿石和焦煤等大宗原料价格波动频繁的背景下,日本制铁强化了上游布局。其通过参股澳大利亚黑水(Blackwater)和加拿大麋鹿谷资源(Elk Valley Resources)等矿山,提高了自给比例,降低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其原料成本稳定,也为其长期供应安全提供了保障。
总体而言,日本制铁正在通过“收缩本土、做强海外、锁定资源”的组合拳,为其未来重塑全球竞争力奠定基础。
多重压力下 敢为未来“下注”
日本制铁宣布到2029年将投资8687亿日元(58.68亿美元),在日本八幡、广畑、周南等地新建或改造电炉,使电炉产能占比从28%提升至33%,以实现2030年减碳30%的目标。这一计划已获日本政府《GX法案》(绿色转型法案)支持,预计将获得最高2514亿日元(16.98亿美元)的补贴。
与此同时,日本制铁还与中山制钢(Nakayama Steel)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在船町工厂建设1座电炉,总投资约950亿日元(约合6.42亿美元),预计2030年或以后投产。该项目体现了日本制铁在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取向,有助于丰富其产品组合并强化自身供应链韧性。
在研发方面,日本制铁同时推进“COURSE50”与“SuperCOURSE50”氢还原试验、电炉高等级钢实验及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等多条路径,与政府《GX法案》形成良性互动。日本制铁已在汽车、家电和建筑领域,实现“NSCarbolex™ Neutral”(日本制铁推出的绿色钢铁产品,其核心是通过质量平衡法将钢铁制造工艺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配给最终产品,以达成碳减排目标)等“绿色钢材”应用,并希望借助日本的“绿色采购法”与市场定价机制,将减排价值逐步货币化。
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让日本制铁的负债率跃升,令市场担忧其财务稳健性。但日本制铁承诺,其将通过利润恢复、资产出售【FY2025年预计处置资产超过600亿日元(约合4.05亿美元)】以及再融资,在年底前把杠杆率降回0.7%以下,以保持财务健康。
这显示出日本制铁在巨额并购和一次性亏损的背景下,仍然坚持维持稳健的财务体质。与此同时,尽管第1季度出现亏损,日本制铁依然维持全年每股120日元(约合0.8107美元)的分红计划,并宣布1∶5股票拆分,以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日本制铁一方面通过灵活的财务管理守住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则通过股东回报释放积极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笔者认为,要把这份财报看作日本制铁转型过程的缩影,而不是单纯的企业季度成绩单。日本制铁此次财报中呈现的短期亏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一次性费用,但长期逻辑异常清晰:通过并购切入美国这一全球主要高端钢材市场,在印度和东南亚加快产能扩张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并以巨额投资推动电炉化改造和氢冶金前沿技术研发,加快绿色转型;同时在日本国内市场收缩中,强化高附加值产品与成本控制。这些布局表明,日本制铁正借助阵痛重塑自身,力图实现从传统钢企向全球化、低碳化新格局的跨越。
对于中国钢铁行业而言,这份财报不仅是一面镜子,还是一种提醒:在全球供需失衡、贸易保护加剧和绿色转型的多重压力下,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盈亏,而要敢为未来“下注”。

《中国冶金报》(2025年10月10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