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宏观政策调整关键在于激活国内市场

2019-02-26 09:23:00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加大等。市场普遍认为,2019年我国经济将继续承压。鉴于此,我国的宏观政策已经开始宽松,未来宏观和微观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都可能随之变化。

  可以看到,2018年央行通过四次降准和增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等措施提供中长期流动性6万亿元。2019年开年央行又通过两次降准以及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CBS(央行票据互换工具)等接连创新的“特麻辣粉”等释放大量流动性。央行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长贡献较大;由于新增信贷创新高叠加表外融资转正,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下4.64万亿元的高位。1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月多3.0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

  为此,中央领导和政策执行部门强调,不搞大水漫灌,要搞精准政策投放,搞定向政策调控,强调放松的钱要进入实体经济。2月20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市场上关于是否搞量化宽松的质疑时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央行人士也多次表态,不是“大水漫灌”。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2018年末,M2增速为8.1%,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9.8%,名义GDP同比增长9.7%,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是大体匹配的。孙国峰称,从总量看,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节奏上也有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谈不上“放水”。从信贷结构看,主要是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明显加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较好地处理好了内外部平衡的关系。

  客观而言,面临空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的宏观政策调整势在必行。以往货币投放主要靠外汇占款,现在外汇占款负增长,需要新的投放工具,此前央行推出的SLF、MLF等工具投放的中短期流动性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对中长期流动性的需要,这种情况下,降准是可选工具。而且目前我们的准备金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也需要下调准备金率,使其与经济基本面相匹配。因此,在宏观政策调整时,市场不必过于纠结是否“大水漫灌”。现在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确保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如何引导金融活水通过正常渠道更好地浇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增强市场信心。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解决中国发展的长远问题,根本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促改革、调结构促进经济稳中求进。

  不可否认,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近8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保持世界第一;全年国内贸易增加值达11.7万亿元,国内贸易就业人数达2.08亿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1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依然不减——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73万亿元;今年春节档期的电影总票房已超过50亿元;春节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此外,继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后,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据估算,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总值约为10.6万亿元人民币,按2018年底的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5467万亿美元。如果放在全球来比较,大湾区2018年的经济规模相当可观。这样一个区域,无疑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将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域形成鼎足发展之势。

  由此可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最根本的做法是要激活国内市场。而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释放扩内需信号也印证了这种趋势。不过,宏观政策放松要注意节奏和关键时点,更要把握好投放方向,必须聚焦城市治理整治、商业与街道繁荣、森林与绿化、生态与环保、养老与健康、医疗与医药、乡村振兴、教育与科技等领域,这将会发挥一系列的正外部性作用,比如着眼于长远效益、改善营商环境、做强市场配套、缓解社会发展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做市场投资,实现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也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