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ISO前主席张晓刚谈标准化创新

2019-06-28 09:15:00

  “高质量发展注重的是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发展的质量,产品质量只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

  张晓刚对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基于多年来深度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视野。他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标准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和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管理尤其是管理模式的创新。 

  2011年10月,张晓刚当选国际钢铁协会主席,成为该组织50多年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主席。

  2013年9月,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这是ISO成立70年来,中国人第一次当选的最高领导职务。

  实际上,张晓刚的第一个国际组织职务是1999年开始担任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盘条与钢丝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大学毕业后,张晓刚到赫赫有名的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在鞍钢这样的优秀企业,技术工作就是标准化工作。从普通技术员到总经理,张晓刚对质量的认知就是从技术和标准开始的。他说,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产业发展道路是产品化-标准化-产业化。整个中国工业领域走过的路大多如此。40多年过去了,全球产业格局、市场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再走这条路,是不可能成功的。近些年来,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先标准化,然后产品化,最后产业化。当今科技创新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有新思考、新思维、新观念、新做法,要以自主创新为主,以原始创新甚至颠覆式创新为主。这就不能不说到标准。标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在于结合,在于引领。以他担任主席职务的盘条与钢丝分委会为例,汽车子午线轮胎钢帘线的国际标准就是这个分委会负责制定的。张晓刚回顾说,20年前,我们国家没有企业能生产汽车子午胎钢帘线用钢丝盘条,购买国外优质钢丝盘条的价格高达每吨9000元人民币。中国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的指标进行研发,掌握了优质钢丝盘条的生产技术,这是标准引领技术的典型案例。当中国优秀企业主持制定的钢帘线国际标准出台后,国际市场上的优质钢丝盘条价格开始大幅下降,我国汽车产业用上了低价优质的原材料,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因此大大增加。

  “标准和技术密不可分,当你达不到标准的时候,标准对你就是技术壁垒。”张晓刚强调。标准化工作要适应高质量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就要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紧密结合。

  张晓刚对管理创新的阐释别具一格:管理创新的关键在管理模式的创新,而模式二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标准。无论企业管理、政府管理,还是社会治理,都需要进行模式创新,也就是标准创新。我们的企业、政府在管理创新上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应该提出自己的东西了。

  社会治理标准化与管理创新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张晓刚表示,随着社会治理领域标准化作用的凸显,政府在标准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在社会治理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为ISO社会治理标准化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自身就要创新。张晓刚举例说,2013年由我国牵头起草的ISO《语言培训服务基本要求》国际标准就是典型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的结果。全球语言培训服务市场规模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英语又是事实上的全球通用语言,我国主导制定这项国际标准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全球语言培训80%的市场在中国,中国标准化团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请出了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获得了来自16个国家42名专家的认可,这项标准最终由我国专家牵头制定。

  2017年12月31日,张晓刚的ISO主席岗位任期已满。ISO理事会对他的评价是:“您用一种特殊的工作方式,赢得了全球对您的尊重”。张晓刚并没有浓墨重彩地解释他的“特殊”之处,强调的是ISO的事业,国际事物的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原则。他说,标准是协调的产物,ISO的协调机制无比健全。ISO之所以权威,就在于ISO是一个讲究规则的国际组织。对于他在ISO主席任期内中国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认为这是党和政府重视标准化的结果,是各地方、各部门,也是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果。

来源:中国质量报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