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向新而生——山西产业转型观察

2020-11-02 09:39:00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是全国增速的近2倍,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达37.3%。这对一个正处于转型攻坚期的能源资源大省来说殊为不易。

  向新而生,破茧成蝶。山西正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下好“先手棋”,产业转型破壁发力,绽放着新的活力。

  抢抓“云”机遇,“老传统”萌发新生机

  在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新元煤矿调度中心,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井下500多米处的温湿度、瓦斯浓度和采煤场景。矿工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井下智能设备就能有序运转。

  新元煤矿是国内首座5G煤矿。“从人工巡检到动动鼠标,从亲自下矿到远程监控,传统矿井的作业方式正在向无人化、智能化突进。”新元煤矿副总经理王海钢说。

  煤、焦、冶、电是山西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山西转型的主战场。近两年山西发力新基建,抢抓5G机遇,对这些基础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成长壮大赢得时间和空间。

  新起点往往带来“换道领跑”的先机。目前山西省、市两级均已成立5G基建服务专班,地方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补贴5G基站电价,联手金融机构建立1000亿元以上新基建专项贷款。随着一项项政策的落地,全省4座煤矿实现5G入井,66处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成,焦化行业建成大数据中心,富余电力转化为“算力”输往京津冀地区……

  传统产业焕发活力,得啃下体制机制这块“硬骨头”。近日,随着晋能控股集团成立,山西新一轮省属企业战略重组基本收官。省属企业数量从28家调整为23家,其中煤炭企业从7家减至2家,省属国有资本布局得到优化。同时,山西深度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和定机构、定职数、定员额等国企改革,国企发展活力不断得到释放。

  截至9月底,山西省属国企主要经济指标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9月当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7%,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月度利润正增长,并创下历史单月新高。

  勇闯新“跑道”,“新花样”拓展新空间

  10月21日,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首场交易会在山西电力交易中心举行。通过实施电价机制改革,新兴产业用户终端电价将降至0.3元/千瓦时。这是山西把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优势,转换为集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的重要举措。

  产业转型要在“老传统”上做文章,更要在“新花样”上下功夫。山西挖掘能源资源基础雄厚、电力充沛等比较优势,发力半导体、大数据、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千方百计补齐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短板,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把布局未来产业作为转型先机,在全新“跑道”上努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一块1毫米见方的小芯片,发出肉眼不可见的深紫外光,就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这款由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公司生产的深紫外产品需求猛增。

  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李晋闽,是国内著名的半导体专家。两年前,他带领中科院半导体所深紫外LED专家团队和技术成果落户山西,建成年产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产业基地,引领山西半导体产业跻身全国前列。“深紫外LED芯片,将会发展成一个像LED照明一样的新产业。”李晋闽说。

  去年以来,山西围绕40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面向国内外广发“英雄帖”,将省级人才经费年度预算由3年前的1.3亿元增加到7.1亿元,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校的合作,厚植“人才洼地”生态。

  将煤层气合成为金刚石,从秸秆中炼制生物塑料,“手撕钢”厚度再创新低……短短两三年,一些制约山西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个个新产品在山西“无中生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打好“特”“优”牌,“小不点”开创大市场

  “没想到把黄花入馅做成的包子,这么受欢迎!”在9月中旬举行的2020大同好粮美食擂台赛上,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的黄花菜品引来啧啧赞叹。山西黄花种植面积达28万亩,已成为带动1.5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的“致富花”。

  黄花产业是山西“特”“优”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形成了“南果北肉中杂粮,东药材西干果”的特色农业格局。聚焦“吃得好”“吃得健康”等消费新需求,山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立足“特”“优”,山西正在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打造酿品、果品、功能食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优势农产品商贸、出口平台,推动农业这个GDP构成中的“小不点”不断开创新局面。

  秋收冬藏,又是一个丰收季。小杂粮、干鲜果、山西药茶……三晋大地上,一个个又“特”又“优”的农业产业,正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也让山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充盈着勃勃生机。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曦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