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双创”带动显效 新动能加速扩宽就业版图
新业态牵引力持续增强 百万新增就业加快落地

2021-09-02 09:50:00

  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发力点。《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以来,截至7月末已累计创造就业机会193万个,其中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累计创造81.67万个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累计创造50.75万个就业机会。在强化新兴业态牵引、促进校企结对共建、抓实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下,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加速崛起,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实施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专项行动。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的“基本盘”。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通过高校和企业结对共建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例如,2021年的专项行动,中南大学与知名企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互聘导师、项目指导与推介、就业招聘等,先后与中国电信、万向集团、三一重工、浪潮集团等10家企业示范基地实现结对,解决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专项行动则聚焦新兴业态、平台企业等牵引,通过“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等模式,组织实施了一批就业潜力大、带动作用突出、社会需求迫切的“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在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双创示范基地,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以一站式服务,帮助20余家企业开拓跨境电商业务,蹚出创业带动就业“新路子”。80后尹高就是经中心孵化成功的商户代表之一。“以前我对国际物流、外汇结算等问题缺乏专业知识,外贸业务长期没有突破。现在有中心专业人士指路,由专业团队代办手续,不到半个月就注册了公司,在跨境电商平台eBay上开店,三个月就实现外贸销售额近300万元,月均400个订单,还带动了多个团队就业。”尹高说。
  精益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通过抓实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各项扶持政策,强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返乡创业园等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助力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崛起,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河南省鹿邑县双创示范基地,一把小毛刷做出了带动就业“大文章”。鹿邑县人社局返乡创业服务股股长杨昆告诉记者,鹿邑县以化妆刷产业和纺织产业为发展重点,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特色双创园区,为化妆刷、羊毛衫企业提供返乡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拥有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授权专利214项。在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已落户化妆刷产业创业企业近140家,带动全县化妆刷相关产业经营主体达到1000多家,直接吸纳就业人数5万多人,带动19.5万人在家门口就业。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累计创造就业机会193万个。其中,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累计创造81.67万个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累计创造50.75万个就业机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累计创造25.68万个就业机会;精益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累计创造36.49万个就业机会,培育“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3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刘中全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高技术企业以及平台型企业等主体,通过创业带动的就业质量高,并与当前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息息相关,对于推动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使很多之前的个体户的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上更有保障,让他们的职业发展步入正轨。
  “当前,从数量和结构上处理好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而创业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还能够培育增长新动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是保就业、促发展的有力工具。”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记者说。
  专家表示,在一系列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支持下,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不断激发,就业版图正加速扩宽。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我国促进就业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还应持续发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