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智能制造乘势而上 就业岗位频频上新

2023-11-22 10:29:00

  秋招正当时,不少制造业企业也纷纷招兵买马。不仅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加大,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也释放出不同于以往的人才需求。就业新风向引领下,促人才供需,多方多策积极激发制造业的就业新动能。
  一方面,制造业中的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向好,释放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
  以近年来发展快速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智联招聘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今年1至7月,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6%,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8%。
  此前,比亚迪公布了2023年校招生情况,校招总人数3.18万人,其中硕博占比达61.3%。理想汽车近日开启2024校园招聘,记者从理想汽车官网获悉,其整车研发开放职位239个,算法与软件开放职位220个,是除了服务与销售之外开放职位最多的两类岗位。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对数字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度也更高。
  记者从广州凌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玮科技”)获悉,作为一家新材料企业,凌玮科技特别关注计算机、化工研发、化工应用技术和化工工艺等岗位的人才引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数字化工厂的转型方面,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升级十分重要,对企业人才招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80位左右技术、数控方向的生产人才。
  新能源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晶澳科技在过去几年产能规模以成倍的速度在增加。记者从该公司获悉,公司每年人员需求以30%-40%左右的增速增加,而且光伏行业这几年技术发展较快,公司对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工程师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年智能制造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53.8%,2020年至2022年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其中新能源行业同比增速97.6%。“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性岗位相比职能性岗位人才需求更大。”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
  而从就业市场的供给端来观察,当下的制造业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的“蓝领、车间、流水线”。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制造业岗位对应届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李强表示,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工作条件改善,薪酬待遇提高,职场人对制造业的认知不再是“活累钱少环境差”。“最直观的体现就在薪资水平上,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的招聘薪资水平相对较高。”李强说。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浪潮下,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需要更多具备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理念的年轻人才来推动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这是时代的共赢选择。”久吾高科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建兵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制造业的人才供需之间仍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尽管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吸纳空间,愿意选择制造业的年轻求职者也在增加,但是不少企业还是反映“较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业内人士认为,为了紧随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和就业新风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进一步走深走实,促人才供需更加匹配。
  记者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其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余所重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抓住“企业需要什么人、如何提前介入”这个关键,探索建立“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导师团队、共管实训过程”模式,校招引才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汇博机器人将先进制造领域最新的机器人技术、PLC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融入院校课程,把企业的典型系统集成项目转化成教学案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和应用。校企共同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共同开发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评价等,为先进制造领域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汇博机器人集团副总裁崔晓辉表示。
  “就业的新风向也会带来跨界和跨学科合作、持续学习和培训的市场新风向,人才招聘和就业将会更加注重候选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持续学习能力和培训背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党建兵表示。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