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为创新蓄能 减税降费红利持续释放

2023-11-27 11:04:00

  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分批次延续、优化和完善近70项税费优惠政策,其中不少是为科技创新企业减负增活力。近日,记者调研采访了解到,这些减税降费红利正变为创新动力,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走进地处贵州省开阳县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的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达科技”)厂区,一件件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堆放整齐,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配套的智能仓库设备安装工作也有序进行。
  “安达科技能从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磷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材料企业,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安达科技副总经理朱勇告诉记者,今年1-10月,安达科技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8亿元,为企业在转型发展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专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专项优惠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减税就越多。不少受访企业表示,这项政策缓解了其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压力,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也没了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这项政策也在持续优化和完善:3月,国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6月,又新增7月预缴申报期作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时点。
  “这项政策对于促进我国传统行业的转型及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产生了较大的抵税效应,降低了企业的税收成本,使其可以将节省的税金用于持续研发或扩大再生产,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户数和金额分别占全部研发企业的65.4%、83%,与2022年相比,享受户数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7月份政策落实情况看,全国共有30.8万户企业提前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可享受减免税额约2300亿元。
  除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税务部门还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税费优惠套餐,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助推企业创新走得更快更远。
  江苏省镇江市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江苏美科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禄宝对记者说,今年1-10月,公司研发投入突破3.74亿元。公司除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还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累计减免所得税约7043万元,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6484万元,所得税退税4030万元。“有了税收好政策的不断支持,我们企业创新发展的步伐才迈得更加从容。”王禄宝说。
  新疆新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作物种子繁育、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型企业,其与新疆农科院核生所合作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核春115”于2022年刷新了全国强筋春小麦的高产纪录,并在今年成为新疆春小麦重点推广品种。
  专精特新企业需要良好的成长土壤。国家税务总局昌吉回族自治州税务局利用税收大数据开展企业“画像”,梳理分析企业经营模式、行业分布,搭建企业、税务、银行“信用”桥梁,精细服务打好增“资”减“负”组合拳。
  “搞研发创新,资金流就是生命线。”新疆新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盛建凤说:“今年以来,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222.6万元,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通过‘银税互动’成功贷款2000万元。多项税收红利的叠加,为我们的研发创新之路增添了助力。下一步,公司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购置配套先进的设备,持续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培育出更加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减税降费是稳企业保就业、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今年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蓝佛安说,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持续落地见效,让各项税费优惠精准直达、效应充分释放,更好惠及经营主体,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未来也还有进一步发力空间。李旭红表示,未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鼓励引领原创性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可以研究进一步加大我国基础性研究及国际研发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