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王会生委员建议:破除民企融资瓶颈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020-05-28 09:43:00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朱晓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融资难问题制约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王会生表示。

  王会生介绍,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民营制造业企业是重要主体。截至2019年底,科创板已上市的52家制造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5%。但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的贷款仅占新增贷款的40%,与其在技术创新中的比重不相匹配。同时,直接融资比重太低。2018年,我国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仅为1.9%,对科技创新有独特支持作用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规模仅相当于社会融资规模的6.35%。

  王会生指出,民营制造业企业融资难有多重原因。在间接融资方面,一是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制造业企业贷款风险高、收益低,“不愿贷”;二是绩效考核偏重于不良率和业绩,民营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形成,“不敢贷”;三是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审贷标准中对知识产权等“软信息”关注不够,贷款期限与技术创新周期不匹配,“不会贷”。在直接融资方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是行业发展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募资难和项目退出难的问题,影响了资金规模扩大和效率提升,“不够投”;二是截至2017年末退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平均投资期限仅为3.13年,难以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化对长期资本的需求,“不够长”;三是基金管理公司普遍实力小,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仅占2.7%,专注于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机构更少,“不够专”。

  针对上述问题,王会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鼓励国有资本参与民营制造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不愿贷”。在平等协商、相互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国有资本以相对第一大股东的比例参与民营制造业企业混改。在股权架构上,确保非公资本占比超过51%,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确保非公资本在董事会中占有相应席位。通过这样的股权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混改意愿强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改制为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从所有制上破解“不愿贷”。另外,将国有资本的规范与民营资本相结合,国有资本的监督与民营资本的激励相结合,国有资本的公平与民营资本的效率相结合,在加快创新中进一步实现“国民共进”。

  二是多方协力,落实尽职免责机制,创新商业模式,破解“不敢贷”。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对民营制造业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加快建立并利用跨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共享平台,遴选出管理规范、核心团队创新能力强、产品具有国产替代作用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名录库”,并且定期更新。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对入库企业实行差异化信贷考核标准,适度放宽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完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尽职免责机制,从机制上破解“不敢贷”。与此同时,鼓励商业银行与政府主导的优质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发起设立“民营制造业企业投贷联盟”,扩大“产业基金+银行贷款”的合作规模,从商业模式上破解“不敢贷”。

  三是针对技术创新特点,制定专门的信贷标准,破解“不会贷”。针对民营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周期长、投入大、市场开拓难等特点,商业银行要落实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可操作的信贷规则,将创始人专业专注、知识产权等作为授信的重要标准,设计出适应民营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信贷产品,匹配贷款期限与技术创新周期,破解“不会贷”。

  四是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破解“不够投”“不够长”“不够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做大做优做强的相关政策,如取消投资民营制造业企业上市后股权转让环节的增值税、允许以政策性银行资金出资或发行长期国债等方式参与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等,破解“不够投”。鼓励政府、银行、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出资优质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优化“反向挂钩政策”,支持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破解“不够长”。落实“创投国十条”提出的“坚持专业运作”原则,引导更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制造业,支持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优秀国家基金与地方基金互动,营造推动民营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产业生态,破解“不够专”。

  五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通过多种手段传导压实各级责任。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要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增强可操作性;通过政协委员和各级机关联动调研、督导等形式,督促各地各级责任机关将政策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