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地质勘查的春天来了”
绿色矿山推进会会长史京玺解读《2021年全国地质勘查通报》的两个亮点

2022-07-06 15:21:00

  2021年全国地质勘查通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勘查投入资金实现正增长?
  史京玺:特点很突出,亮点也不少。我先说两个亮点:
  一个亮点是“投入正增长”。地质勘查投入自2013年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还是社会资金,一直在逐年减少,2021年实现了正增长,尤其还是在三年疫情和35号文双重冲击的背景下实现正增长,的确是令人鼓舞。我们地勘人都是很浪漫的,每每有好的消息,或好的政策出来,都会激动地欢呼“春天来了”。我看了一下,这几天也有“又一个地质的春天来了”“地质勘查的春天来了”的标题出现在网上。
  另一个亮点是“工资稳增长”。作为一个地勘行业出身的矿业人,看到这个报告里的工资数据,也很是感动的。无论是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还是社会地勘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年工资差不多都在10万了,平均增长率也差不多是10%。在新旧体制机制转换,尤其是三年疫情的影响下,这些变化是很不容易的。
  为什么勘查投入资金实现了正增长?
  史京玺:从资金投向角度看,2021年我国地勘资金主要投入于矿产勘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几个方面,共计占比超过了整体投入的四分之三,特别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增长近三分之一约15亿元,这应该是促使2021年地勘投入实现正增长最主要原因。
  地质勘查资金投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2021年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整体高位运行,还有就是全球金属价格指数和全球矿业市值均在高位平稳运行,刺激了行业整体投入的增加。
  第二个是,2020年全国地勘基金整体实现了投资盈余,这也为2021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实现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三个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活动规模增加、扩大,对于各类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各类地质灾害隐患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自2016年以来便持续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特别是2018和2019年,资金投入增长率均接近20%,而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整体调查工作推进受阻,因此在2021年资金投入的大幅增加也在情理之中。
  稀土、铁、钾盐、磷、石墨等新兴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增加,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史京玺:稀土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优势资源,其勘查开发始终受到重视,特别在面临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障优势资源的储备和供应始终会是我国矿产勘查的重要工作。
  从国家层面的管理设计就可以看出来稀土的重要地位,除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部等部委都涉及对稀土资源的管理,工信部专门设有稀土管理办公室。也经常和资源管理部门互动,我十多年前还参与过加强稀土开发管理专家组。
  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铁矿石需求量同样位居全球第一位,而2020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始终处于高位运行,铁矿企业利润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铁矿勘查投入的增加顺理成章。今年年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加强资源保障的“基石计划”,明确了提升国内矿产量、支持国内废钢回收和利用、在防风险前提下加快海外矿开发三大举措,因此推测未来铁矿勘查投入将延续热度。
  钾盐和磷矿作为重要的化肥原料,受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化肥价格近年来居高不下,国内化肥市场走出了持续多年的低谷,行业景气度显著恢复,供需结构得到大幅度改善,产品价格大幅反弹,国内外需求旺盛,肥料企业盈利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都极大地带动了钾盐、磷矿的勘查投入。未来,受俄乌局势影响,预计化肥产业仍将持续相对高位状态,矿产勘查仍将维持一定的体量;但由于我国化肥产业依旧面临整体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偏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长期来看应警惕可能出现的波动。
  石墨作为近年来被热捧的新兴矿产,由于在新能源、钢铁行业、导电材料、新材料等多个行业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勘查投入持续走高。未来,随着石墨应用的逐步推广,相信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的石墨将成为地矿行业的“娇子”。
  2021年全国新发现的矿产地有什么特点,分布情况如何,发现了那么多的矿产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史京玺:从地区分布看,新发现的矿产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此外,江西、云南和河南等矿产资源大省也是有较大占比。
  通常情况下,矿产资源从新发现到开发需要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因此短期来看,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而言,矿产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