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力拓与中国宝武、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钢铁低碳发展目标与路径研讨会

2022-12-28 14:31:00

 本报记者 朱晓波

 

1214日,由力拓集团与中国宝武集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钢铁低碳发展目标与路径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及学术界的海内外专家和媒体等150余人线上参与会议,与会嘉宾就中国钢铁低碳发展的战略、政策、路径及实践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力拓中国副总裁、清华-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凌主持,研讨会共分为开幕致辞、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三个环节。

在开幕致辞中,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副局长王德阳表示,“钢铁行业在全球都属于战略性、基础性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行业)应携手同心,促进低碳技术、低碳标准、低碳贸易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务实推进低碳技术进步,坚持推进全生命周期降碳,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处副处长王浩表示,“钢铁行业要把碳达峰作为重要契机,推动实现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力布局;二要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强化清洁能源替代;三是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加强矿产、能源和原材料的循环利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导表示,“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根本之路。共同促进共性技术的协同研发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钢铁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们将研究世界钢铁生产技术的新发展和未来趋势,继续加强全球低碳创新交流与合作。”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既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是大有可为的行业,要积极探索深度脱碳的炼钢技术,并大力推广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生产的需求,再进一步从工艺过程改进和革新、节能增效以及能源和原料替代上做文章。”

中国宝武集团总经理助理、碳中和首席代表肖国栋表示,“当前,世界钢铁企业正在探索碳减排技术的多种可能,寻求不同减排路径的创新突破。以矿石为起点生产钢铁仍然是未来相当长历史阶段的主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钢铁产品的生产,不仅是当前的资源、能源条件决定,同时也为社会有更多的绿色钢铁材料打下基础。”

力拓集团首席商务官、中国区主席白睿明(Alf Barrios)表示,我们无法独自实现气候变化目标,与政府、客户、供应商、教育界、研究及科技机构的伙伴关系至关紧要。力拓与宝武、清华大学的三方合作非常重要,它展现了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并让我们可以更快地找到未来几十年实现净零转型的解决方案。

在主旨演讲环节,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中国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将总体经历达峰、降碳、脱碳、中和四个阶段。其中,达峰是发展问题,核心是解决发展中的结构调整问题;降碳是技术应用问题,应把能源和资源的节约放在首位,把先进技术系统地应用好是关键;脱碳是技术革命问题,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流程、生产过程、经济增长脱离‘碳排放’;中和是‘命运共同体’问题,应推动产业协同、产城融合、区域联动、国际合作。”

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低碳技术总监李建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宝武作为全球最大钢铁企业责无旁贷,并对铁矿石微波干燥和烧结技术的探索等方面分享了研究背景及进展。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杨秀表示,“我国落实双碳目标既面临紧迫性,也需加强创新性。处理‘发展与减排’关系的核心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需全面分析地区特征,因地制宜;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关键是把握节奏和力度;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重点是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力拓集团钢铁减碳副总裁方睿思(Simon Farry)表示,脱碳问题需要整个钢铁价值链的深度合作,力拓将继续将重点放在伙伴关系上,其中与中国宝武、清华大学的合作关系仍然是力拓在中国钢铁脱碳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拓期待与中国伙伴继续合作,减少碳排放,这也包括扩大双方的合作范围,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将皮尔巴拉的矿石加工成绿色的钢铁产品。

在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钢铁行业低碳技术及面临挑战”以及降低成本方面的成果和国际经验等话题分享了看法。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